中國佛寺建筑屋脊上的走獸代表什么
在建筑物的屋脊、檐背上可以看到一些造型精美的禽獸形zhi象,十分引人注目。漢代屋脊上采用朱雀、銅鳥等作脊飾,正脊兩端一般使用鳳凰。南北朝時印度的摩竭魚(即鯨魚)傳到中國,佛經(jīng)上將它視為雨神的座物,能滅火,于是做成脊飾置于建筑物上,名鴟尾。這種鴟尾在唐代以后又演變?yōu)轼|吻。至宋代,鴟吻變?yōu)辇埖能|體,并刻有流云紋樣。宋代脊飾尚有嬪伽、蹲獸、滴當(dāng)、火珠等。明清時則演變?yōu)檎恰戢F、仙人、走獸等,做工日趨精巧細致。
五臺在脊背和前端,一排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造像形狀各異,數(shù)量不一。據(jù)《大清會典》記載,其排列順序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斗牛、行什。這些小獸都有一定的象征意義:龍、鳳代表至尊;天馬、海馬象征威德通天入海,暢達四方;斗牛、押魚是海中奇獸,據(jù)說能興云作雨,鎮(zhèn)火防災(zāi);狡猊是我國傳統(tǒng)中能食虎豹的猛獸,象征千山一統(tǒng),百獸率從;獬豸善于辨明是非曲直,為皇家"正大光明"、"清平公正"的象征;末一個類似猴子的小獸,因排行第十,叫"行什"。這些吻獸在建筑功能上除起裝飾作用外,還有結(jié)構(gòu)上的作用。鴟吻是固定正脊兩端的構(gòu)件。其余各種獸像的下部均有防止屋脊滑動的大鐵釘和木柱。脊的出理,原是為覆蓋兩個屋面相交縫隙的一種防滲漏的措施,后經(jīng)過美化成為不可或缺的裝飾性物件。
五臺藏傳佛寺的建筑結(jié)構(gòu),大部分使用密梁平頂構(gòu)架,外部包以很厚的石墻和土墻,部分地方使用漢族形式的木構(gòu)架屋頂。雖然由于使用不同,各類建筑體型不一,但由于這種構(gòu)造點,再加以比較定型了的一些裝飾手法,使得寺院中許多建筑的外形有著共同的藝術(shù)特點:墻很厚,且有很大的收分,窗很小,因而建筑顯得雄壯堅實,檐口和墻身上大量的橫向飾帶,則給人以多層的感覺。這些特點在藝術(shù)上增大了建筑的尺度感。堅實的墻身上往往點綴一部分木門廊,上面又有輕飏的漢族形式的屋頂,使這種堅實的體型并不呆板。
本文作者
Ta的圈貼
更多最新創(chuàng)建圈子
新中式圈 2020-07-07
圈主: 帖子:132園林景觀圈 2020-07-07
圈主:cdr 帖子:106找泥工水電工 2020-07-07
圈主: 帖子:33找木工安裝工 2020-07-07
圈主: 帖子:33裝飾裝修圈 2020-07-07
圈主: 帖子: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