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子是一種漢族傳統建筑,多建于園林、佛寺、廟宇。蓋在路旁或花園里供人休息,避雨,乘涼用的建筑物,面積較小,大多只有頂,沒有墻。
亭子曾是市區一個有名的圩鎮。據說,宋朝武將狄青為開拓南方疆土,強迫山東的一部分老百姓隨軍南下直至南寧府,那時南寧府很小,城外一片荒涼,極少人煙。宋軍來到現在亭子這個地方后,狄青發現這里依山傍水,與南寧府只有一江之隔,水陸交通方便,便叫中軍傳令“停止前進”,讓從山東押來的老百姓住了下來。從此,他們就在這陌生的土地上住下,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建設家園。那時的亭子還沒有地名,人們便給這片賴以生存的土地起名為“停子”。不知過了多少年,人們才把“停子”改為“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