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建筑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福建建科院”)成立于1958年,隸屬于福建建工集團總公司,是福建省建設領域技術實力雄厚、裝備先進、專業設置齊全、成果轉化迅速的綜合性研究開發與技術服務機構。
福建建科院以人才團隊建設為核心,以科研開發、檢測/檢查、技術服務等高技術產業實體為載體,推進高速持續發展。擁有包括5名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40名教授級高工、1名教授級高會、100多名國家一級注冊工程師等在內的眾多高級專業技術人才;設有福建省綠色建筑技術重點實驗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福建省618虛擬研究院建筑建材分院、福建省工業化建筑產業聯盟等多個省級科研平臺;成立了福建省建科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福建省建筑工程質量檢測中心有限公司、福建建工建材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福建省建研工程顧問有限公司、福建省建科工程建設監理公司、福建建工交通工程質量檢測有限公司等多個經濟實體,設有海南、廈門、泉州、漳州、龍巖、平潭、莆田、南平、三明等多個駐外機構;具有特種專業工程專業承包及地基基礎工程專業承包一級、建筑工程設計甲級、工程勘察甲級、文物保護工程施工一級、勘察設計甲級、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施工甲級及設計甲級、綜合類工程質量檢測等資質;主辦的《福建建設科技》專業刊物入選中國期刊方陣。
福建建科院秉承“科技筑就卓越創新締造未來”的建院方針,依靠自身雄厚的技術力量和豐富的研究經驗,對工程建設關鍵性技術和共性技術中的熱點、難點問題組織攻關,已完成科研成果一百多項,其中獲省、部級科學技術獎的成果達59項,1998年至2015年承擔省部級重大重點項目共40項,承擔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及“863”計劃項目2項。目前在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項目3個,省重點科技計劃項目10項,在編國家、地方標準、規范、規程、圖集65本;共發表科技論文1200多篇;正式出版的主編、參編標準、規范、規程、工法等100多本;擁有國家專利47件。
近年來,福建建科院以特色高新技術,為省內外建設行業及相關領域的廣大客戶提供優質的科技服務,其中,軟土地基處理技術、基坑支護技術、預應力專項技術、既有建筑糾偏、加固、移位技術已在全省乃至全國處于領先地位,目前正大力拓展文物保護、地質災害治理、綠色節能等技術領域,業務涉及建筑、交通、電力、石化、市政、鐵路等。在巖土和地基基礎方面,我院在沿海地區邊坡與基坑支護技術、基樁孔內攝像檢測技術及軟土地基加固處理技術等領域的研究開發取得了眾多新成果,完成了福建省科技廳立項的“沿海地區邊坡與基坑支護計算軟件開發”、“數字化樁基工程專家系統”等一批省重點科研項目,完成了國家行業標準“建筑地基檢測技術規范”等技術標準的編制任務,近幾年在地質災害治理領域積極拓展,先后承擔了“邊坡致災因素的多尺度監測技術與饋控分析”、“三維激光掃描技術應用于巖土與地下工程生產事故防治”等省級重點項目的研究任務。目前,各項科研成果在30多個省內外工程項目中成功應用。在建筑節能方面,2008年成功取得省重大科技專項“建筑節能關鍵技術研究和應用示范”資助,并參與國家863計劃項目、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省成果轉化及產業化推廣項目”的研究,負責籌建的“福建省綠色建筑技術重點實驗室”于2013年5月順利通過了福建省科技廳組織的驗收,并成立了多個專業實驗室,技術水平處于國內領先,同時建設了三星級的福建省建筑節能及綠色建筑科普示范基地--福建省綠色與低能耗建筑綜合示范樓。在建筑結構方面,大力引進國內外高強預應力砼工程結構、鋼管混凝土結構技術、建筑工業化技術等最新技術成果,進行系統化創新開發,編制的多項技術規程已頒布實施,應用建筑面積累計超過500萬㎡。在既有建筑糾偏、加固、移位技術方面不斷取得新進展,多項科研成果獲省部級獎項,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加固技術研究,由我院負責實施的泛船浦教堂神父樓平移工程,由于文物價值高、施工難度大,曾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強烈關注,央視等多家新聞媒體對此進行了跟蹤報道。在新型建材產品研發方面,開發的新一代聚羧酸類外加劑產品不僅大量應用于現澆混凝土中,并可配制高性能特種混凝土,積極推動了我省砼施工技術的進步;近幾年,我院負責研發的新一代綠色環保路面材料——“建科生態混凝土制品”,其產品性能達到國內領先水平。該產品2010年被列入住建部“村鎮宜居型住宅技術推廣目錄”,對推進我省綠色建筑和節能減排具有重大意義。在市政交通工程材料方面,已經在透水磚路面、泡沫混凝土研發與應用、彩色瀝青、橡膠瀝青等材料研發領域,取得了顯著的研究成果,承擔了多本相關方面的國家行業標準和省地方標準的編制任務,部分成果已成功應用與工程實踐。
福建建科院正以“科學建筑綠色產業”一體化為發展核心,向更高層次的建設科技領域闊步邁進。
福建省建筑科學研究院品牌評價
0 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