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群能工巧匠,他們傳承匠心,堅守傳統修繕技藝,讓“三孔”古建“青春常駐”。
作為“中國三大古建筑群”之一,以孔府、孔廟、孔林為代表的曲阜“三孔”古建筑群歷經千年風霜洗禮,依舊風采不減。在它“容顏不老”的背后,有這樣一群能工巧匠,他們傳承匠心,堅守傳統修繕技藝,讓文物“青春常駐”。
在施工過程中,匠人們嚴格按照古建規制,以原工藝、原形制、原材料、原結構幫它恢復古韻。趙曉攝
走進位于孔子故里山東曲阜的孔廟,二三十位來自彩畫、木作、瓦作等不同工種的古建筑修繕師正在對部分文物進行修繕和保護。1300多間房屋、3.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匠人們終日穿梭于“三孔”古建筑群中,為飽經滄桑的門房、廳堂、閣樓等定期做“保養”。
曲阜“三孔”古建筑彩繪保護工程于2015年正式開工,這是自清末以來“三孔”古建筑彩繪首次進行全面系統的大型修繕。8項彩繪修繕方案獲中國國家文物局批復同意。截至目前,6項方案已完成。
年過半百的王明亮子承父業,已入行近40年,最擅長修繕彩繪。他告訴記者,彩繪既能幫助古建“延年益壽”,又承載厚重文化。為留存歷史信息,他們在施工前要為古建彩畫手工繪制小樣、拍照存檔。在維修過程中,他們更是堅持采用傳統原料與工藝,讓修繕效果更持久地保存。“做清理除塵、注膠加固、鋪地仗、補繪等工序時,我們也遵循最少干預原則,盡可能地保留建筑原貌”。
“學習古建彩畫修繕,新人至少要七八年才能入門,還需具備繪畫基礎”,王明亮說,做古建筑修繕考驗細心耐心,要能吃苦受累。每當看到老祖宗留下的“寶貝”在自己手中“起死回生”,讓后輩子孫也能一睹古建風采,油然而生的成就感支撐他堅守崗位。
今年60歲的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處木工隊副隊長田振水19歲跟隨師父學藝,經他“手術”后重煥光彩的古建筑不計其數。田振水在受訪時說,與其他地方的古建筑相比,“三孔”建筑遺存多以明清兩代為主,有較為嚴格的等級規制,獨具地域特色。“作為木匠,我們在施工過程中,嚴格按照古建規制,以原工藝、原形制、原材料、原結構幫它恢復古韻。”
“‘三孔’古建修繕隊的匠人們大多來自修繕世家,從祖輩、父輩傳承手藝,代代接班。”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處技術室主任邢海洋介紹說,從1949年成立至今,團隊成員已從10余人發展到500多人,分木作、瓦作、石作、彩畫作等多個工種。
目前,古建筑修繕保護工作面臨傳承人斷代問題,匠師的年齡段集中在40歲至60歲間,他們退休后,老手藝或將瀕臨失傳。邢海洋說,為避免這種情況發生,近年來,管理處正在通過改善職工福利待遇、舉辦技能提升培訓班、建設博物館等舉措,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古建修繕團隊。
曲阜“三孔”古建筑群,與北京故宮、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并稱為“中國三大古建筑群”,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