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過北京旅游嗎?在天安門廣場看過升國旗嗎?瞻仰過人民英雄紀念碑嗎?
那么,你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是誰設計的嗎?是梁思成!江門市新會茶坑人。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設計國徽被提到了議事日程。
經過周總理的指示,在清華大學成立了以系主任梁思成為首的國徽設計小組。最后的定稿圖就是以清華大學設計組的方案為主。
國徽采用金紅兩色浮雕造型,富有中國特色。紅的底色配上五顆金星,正是一面布滿天空的五星紅旗,這是國徽主題的最大創意。
1950年9月,毛主席簽發了公布國徽的命令。
后來,梁思成還參與了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工作。最后的方案是梁思成制訂的,他設計形成了紀念碑的雛形,并在碑頂上破天荒地加了個“小圓頂”的裝飾,這個極具特色的“小圓頂”后來被廣泛應用到各種新建筑物上。
立志研究中國古典建筑
梁思成擅長畫畫,有一雙巧手,會縫補衣服。他20多歲時去美國讀書,覺得學建筑很適合自己。
他讀書很勤奮,常常沉迷于藏書豐富的圖書館看書畫圖。有時候中國留學生外出郊游,無論怎么游說,他都不去,他說要畫圖。
當時,哈佛大學圖書館是世界上藏書最多、規模最大的大學圖書館。在那里,梁思成除了閱讀大量的西方建筑書籍,還四處尋找有關建筑的中文書籍,然而每次都失望而歸,因為這方面的藏書太少了。
梁思成覺得,中國有著不計其數的宮殿、廟宇、塔樓、園林,卻沒有人進行系統研究和整理,也沒有一部建筑史,實在是一大缺陷。因此,他立志回國后研究中國的古典建筑。
發現“世界三大奇塔”之一應縣木塔
梁思成決定從事古建筑研究之后,就開始有計劃、有系統地調查、拍攝、測繪我國的古建筑,進行“搶救”。
調查工作一點也不輕松,很大一部分時間,梁思成的工作不僅驚險,而且艱辛,經常佝僂著身子進入古建筑里面、爬到房梁上長時間仰頭測量,而古建筑里面往往滿是蝙蝠、蟲子,環境十分惡劣。
大家知道佛宮寺釋迦塔,又稱應縣木塔,是怎樣被發現的嗎?它是世界上現存最高大、最古老的純木結構樓閣式建筑,與意大利比薩斜塔、巴黎埃菲爾鐵塔并稱“世界三大奇塔”。
1933年9月中旬,山西省應縣木塔來了一群“不速之客”,其中最興奮的是梁思成。梁思成在木塔里邊、外邊、上邊、下邊高興地走來走去,然后蹬腿一爬,抓著鐵鏈子,三兩下就爬到木塔的頂端,不顧一切地開始進行測繪。
應縣木塔塔高60多米。在測量木塔時,突然天響驚雷,梁思成猝不及防,差一點在高空中松開手中緊握的冰冷的鐵鏈,幾乎掉了下來。
測繪完畢,梁思成情不自禁感嘆:“這塔真是一件獨一無二的偉大作品。”
于是,建于11世紀的應縣木塔神秘的面紗被揭開了。
發現唐代建筑佛光寺
那個時候,我國的農村和城市的生活差別很大,用當時城里人的話說,“相差了200年”。大量古建筑在偏遠農村,交通不便,梁思成到鄉下調研,坐的是驢車、騾車、馬車。如果連驢車都沒有,就只能靠雙腳走路。
1934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山西調查
1937年6月,梁思成和隊友們第3次前往山西尋找古建筑。當他們來到臺懷鎮一個山村時,遠遠望見一個隱藏在連綿山巒下的古寺。
進入寺院,梁思成一眼就斷定這是一座比他們以前所見的更古老的建筑。殿里面造型別致的彩色塑像,都是唐朝以后菩薩造像的典型特征,與敦煌石窟里的塑像極為相似。
這就是被梁思成稱為“中國第一國寶”的唐代木構建筑佛光寺。
后來,他們又在五臺山發現了另一處更早的唐朝建筑南禪寺。
1961年,佛光寺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包括佛光寺在內的五臺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梁思成在惡劣的環境下,不畏艱辛,在偏僻的鄉下進行古建筑考察,他和隊友們調查了2700多處古建筑,足跡遍及190個縣、市,從宮殿、寺廟、石窟到園林、民居,整理出我國古建筑大量的第一手詳盡資料,為搶救我國古建筑作出了巨大貢獻。
創辦我國大學第一個建筑學系
20世紀的中國,幾乎沒有建筑師這個職業,學校里也沒有這樣的專業。那你們知道我國的大學,是什么時候開始有“建筑學”這個專業嗎?
1928年,梁思成從美國畢業,一回國就投身于我國的建筑教育事業,并在沈陽的東北大學創辦建筑學系并任教。這是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第一個建筑學系。
1946年,他又在清華大學創辦了建筑學系。大學里建筑學系的開設,為我國培養了一批又一批這方面的人才。
編寫中國第一部建筑史
抗戰時期,為了保護在各地調研考察收集得到的資料,梁思成把近2000張手繪的圖冊存放到天津某銀行地下室。可是沒想到,天津某日暴雨成災,他精心保存的資料幾乎全被毀掉,他因此大哭一場。
他對我國古建筑的感情有多深,可想而知。資料被毀,梁思成只好重新整理資料,重新繪畫考察過的古建筑。
工作量大,梁思成常常需要在晚上趕圖、趕稿子。他身體很差,背脊椎軟組織硬化,常年要靠穿著用棉布纏裹的“鐵馬甲”支撐身體。
有時候,他被頸椎病折磨得抬不起頭來,就在畫板上放一個小花瓶撐住下巴,繪制精美的插圖。
那時家里沒有電燈,他只能在菜籽油燈下,艱難完成我國第一部《中國建筑史》和英文版《圖像中國建筑史》的圖文資料。不過,英文版《圖像中國建筑史》是在他去世多年后經過許多波折才終于出版的。相信你也會深深地感受到,梁思成是在用他的生命來“拯救”我國的建筑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