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漸行漸近的研學旅行與博物館青少年活動
(一)研學旅行的源起與設計中的角色分配
1.研學旅行的源起與發展
資料表明,研學旅行是由學校根據區域特色、學生年齡特點和各學科教學內容需要,組織學生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園,在與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視野、豐富知識,加深與自然和文化的親近感,增加對集體生活方式和社會公共道德的體驗。這一形式隨著素質教育呼聲的高漲而快速發展。
(1)2012年,教育部啟動中小學研學旅行工作研究項目,開展研學旅行試點工作,確定全國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實驗區。
(2)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
(3)2014年,國務院出臺《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了“研學旅行”要納入中小學生日常教育范疇。
(4)2016年,教育部等11個部門出臺《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
(5)2017年,教育部頒布《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明確規定了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目標,研學旅行是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臺推動了研學旅行向深向廣發展。
二、研學旅行中的角色分配
從原國家旅游局2017年頒布的《研學旅行服務規范》(以下簡稱《規范》)可見,研學旅行這項“依托旅游吸引物等社會資源,進行體驗式教育和研究性學習的一種教育旅游活動”的主辦方和承辦方分別是教育部門和旅行社,而博物館只是研學旅游產品的提供方之一。《規范》將研學旅行產品按照資源類型分為知識科普型、自然觀賞型、體驗考察型、勵志拓展型、文化康樂型,在知識科普型中主要包括各種類型的博物館、科技館、主題展覽、動物園、植物園、歷史文化遺產、工業項目科研場所等資源。2017、2018年,教育部推出了兩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第一批204家單位中,博物館、紀念館有67家,占比32.8%;第二批377家單位中,博物館、紀念館有144家,占比38.2%。而從占比三分之一的產品供應方到目前的家家博物館關注、開展研學旅行,博物館自身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博物館青少年教育活動發展的梳理
1.教育是博物館的重要職能
青少年教育是當前博物館發揮社會功能、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任務,特別是近年來,從國家到省市,各種政策、評選激勵著博物館的青少年活動從內容到形式日新月異。
(1)2014年,國家文物局印發《關于開展“完善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功能試點”申報工作的通知》,建立館校合作機制,切實將博物館青少年教育納入中小學校日常教學體系。
(2)2015年,國家文物局、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強文教結合、完善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指導意見》。
(3)2018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明確規定:將文物保護利用常識納入中小學教育體系和干部教育體系,完善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學習長效機制。
2.博物館青少年活動從“淺表”到“設計”的發展
在明確了博物館應擔負起青少年社會教育的基礎上,傳統的博物館教育方式是相對單一和粗放的,體現為博物館教育與學校的教育結合不緊密、與館藏品聯系不大,方式也基本是以宣教歷史文化為主的參觀,未有項目設計、人員培訓、結果評價等環節把控,換言之,早期的博物館青少年教育相對被動、單一、淺表。但隨著各項工作的發展,“設計”的元素開始出現在博物館活動中,2014年,中國博物館協會出版了《首屆“中國博物館教育項目示范案例”評選優秀案例》,隨后,江蘇省出版了《江蘇省博物館青少年教育項目庫》(錄入82個優秀案例)、《江蘇省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優秀項目案例》(2016)、《2017江蘇省博物館青少年教育示范項目集錦》等。這些舉措都將博物館青少年活動推向了新的高度,也為研學旅行時代的到來提供了可能。
3.博物館中的研學旅行(研學游)
通過上述資料分析可見,教育系統的“研學旅行”活動與文博系統的“青少年教育”活動在各自的發展中從開始的“花開兩枝”到“漸行漸近”,加之全國各級文、旅機構的合并,更促進了博物館在研學旅行中角色的轉變與占比的加重。2020年,教育部、國家文物局頒布了《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這對博物館與中小學教育事業發展而言,都屬于里程碑式的頂層設計。這一“漸行漸近”的變化,在近幾年江蘇省文物局開展的“青少年教育示范項目”評選中也清晰可見。此項評選中,2017、2018年的入選項目以“課程”為主要形式,僅蘇州博物館出現“研學”字樣;2019、2020年的入選項目,25例中有5例出現了“研學”字樣;而2021年《關于開展博物館教育優秀案例評選推介活動通知》,則明確把申報案例分為兩部分:一是館校合作示范項目,二是博物館研學游示范項目。至此“研學游”與傳統的“館校合作”在博物館青少年教育中平分秋色,各占半壁江山,宣告著博物館廣泛開展研學旅行時代的到來。
三、從如博的青少年教育活動探析中小博物館的研學旅行
博物館廣泛開展研學旅行的時代已到來,那么博物館特別是人力、館藏、專業水平相對較弱的中小博物館準備好了嗎?在此以蘇中地區的縣級市博物館、國家三級館——如皋市博物館為例,進行探析。
(一)如博的青少年教育活動概述
如皋市博物館創建于1988年,2008年對外免費開放,2011年新館建成并在全市開展館校銜接活動,覆蓋率達95%,全年開展青少年主題活動50余次。
自2011年起,如博的青少年活動經歷了參觀、活動、課題、研學游這幾個階段。
(1)2012年起:參觀。經當地宣傳部牽頭,博物館與全市中小學簽訂“館校對接”協議,年接待青少年6萬以上,但僅以參觀歷史文化展、地方名人展、地方自然展為主,形式單一,效果微弱,除傳播零星的歷史文化知識外,少有參與、體驗內容。講解內容也無年齡劃分,以不變應萬變。
圖片清官窯祭藍描金二龍戲珠瓶
(2)2013年起:活動。以寒暑假和傳統節假日為節點,全年開展以歷史文化為主題的故事會、大講堂、知識競賽等形式的活動50次以上,基本周周有活動,活動有一定的參與性、體驗性,其中的“文博之旅行”是比較受青少年喜歡的項目,此項目以參觀文保點、各類文博場館為主,走出了如博自身場地,具有旅行元素。但其他大多數活動形式傳統,與館藏文物結合不緊密,無較深層次的籌劃與設計。
(3)2017年起:課程。2017年,如博設計策劃了“牛于雉皋——走近如皋歷史文化”課程,突出如皋成陸早、建縣早、區域文化悠久的基因,結合館藏文物,針對不同年齡層次,通過場館活動、現場教學、知識傳播、手工制作、歷史劇編演等形式,分“知人”“知地”“知史”三部分,分別讓青少年在活動中體驗如皋的名人、自然和歷史,強化了青少年對生于斯長于斯的土地的了解與熱愛。活動局部內容取得效果,“知史”部分的歷史劇《賈大夫射雉》除在本館上演一個暑假外,還被當地文學刊物發表、被當地小學編入開學典禮演出劇目。
(4)2021年:研學。2021年,南通市教育系統對整個南通地區博物館的研學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又由如皋教育系統為相關博物館籌劃了相關研學主題,為如博籌劃的主題“皋地名人秀”“長壽秘訣庫”“印章故事間”“紙鳶制作坊”,此項工作正在進行中。
(二)對如博即將開展的研學旅行的幾點思考
經過多年的發展,如博在青少年教育活動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和經驗,也取得了一定成績,加之大形勢的向好,研學旅行如在弦之箭,蓄勢待發,但能否一箭中的,精彩有效,還需給出及付出更多的思考與努力。
1.關于角色
如上文所言,在原國家旅游局2017年頒布的《規范》中,教育部門是主辦方,旅行社是承辦方,博物館是產品提供方,那么產品如何提供?是博物館根據自身的場館、展品、認知和一定的學校教育調查先行策劃出幾個“研學旅行”菜單,還是由主辦方點單,博物館據單策劃項目?事實上兩種方法都會導致過程的失控或目標的不能實現。先說由博物館先行設計的情況,結果往往只能實現局部目標。例如,如博在“生于雉皋”這一項目中,理想很美好,從人到地到史都有所涉及,從場館到文物到室外都有所兼顧,從知識到能力到情感都有所考慮,而事實上,半數以上的課程不能落地,胎死腹中,只有反映當地歷史的、由青少年飾演的小劇目《賈大夫射雉》深獲好評。那么由主辦方點單定制嗎?事實上,由如皋市教育部門給如皋市博物館點的“皋地名人秀”“長壽秘訣庫”“印章故事間”“紙鳶制作坊”四個課題中,“印章故事間”“紙鳶制作坊”能結合館藏文物,可以實現浸潤性體驗,而“皋地名人秀”“長壽秘訣庫”兩個課題則難以落地,無對應的文物,無“相關性”元素,無貼切的參與體驗項目,更像是在博物館對著展板上了一堂乏味的歷史課。因此,在博物館的研學旅行中,博物館不僅是產品的提供者,它必須“與文教政策制定者同桌而坐,明確表達博物館在學生核心素養及21世紀技能培養等中的獨特位置,而非站在一邊等待認可”。所以,博物館在研學旅行中應當與教育方共同成為主辦方。對于中小博物館而言,這是一道困難但卻必解的命題。
2.關于基地
《規范》按照資源類型把研學旅行產品分為知識科普型、自然觀賞型、體驗考察型、勵志拓展型、文化康樂型。博物館屬于其中的知識科普型,相對于其他類型資源而言,博物館(景區博物館除外)旅游元素不夠豐富,而研學旅游中,“游”是其重要的核心要素,缺少了“游的元素,就缺少了趣味性,缺少了吸引力,就場館說場館只是把原來的館校合作強貼了“研學旅行”的標簽。“館校合作”與“研學旅行”不同之處在于:館校合作項目要求既有博物館特色又能適應學校學科教學需求,研學旅行則更強調凸現館藏特色、整合歷史文化資源;館校合作注重合作的常態化的單個主題的完整活動,研學旅行則注重活動的特殊性、系統性、豐富性。立足于研學旅行的特殊性,才能建設好更受青少年喜歡的基地,仍以如博為例,如將“長壽秘訣庫”改成“探尋古運鹽河”,把目前正在考古勘探的如皋古運鹽河工地建設成“研學旅行”基地,勢必更有針對性和趣味性。所以,博物館在研學基地建設中應該跳出場館的局限,尋求更大的可能,確保研學旅游中“游”的實現。
3.關于人員
博物館研學旅行工作是一盤大棋,博物館與學校的跨界合作、研學項目的策劃、項目的落地執行,無不需要具備博物館學、教育學、心理學等綜合素質的人才,而這恰恰是中小博物館的短板,從事宣教工作的人員文博專業知識缺乏,“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無法回答或解答有誤;有的讓學生自己在博物館尋找答案,缺乏知識的準確性和組織的規范性”。從事活動設計的人員對“研學旅行”的解讀不透,將這一新生事物簡化成傳統的館校對接,穿新鞋走老路;從事外聯的人員溝通不暢,不能建立起“研學旅行”項目合作的最佳模式,導致館校間不能達成共識。所以,宣教、策劃、合作三個層面的人才培養是博物館開展研學旅行活動的當務之急,以確保研學旅行中“研”的實現。
4.關于評估
評估是研學旅行的閉環部分,一個項目開展得好不好,在于前期準備,在于過程把控,也在于實現閉環。仍以如博為例,以往活動基本遵循“適者生存”的原則,受歡迎的活動,如“文博之旅”就堅持辦下去,受眾少的,就自生自滅,沒有建立評估機制。評估,是為了更好地把活動辦下去,實現科學性、持續性的目標。對于研學旅行而言,評估更為重要,對已建項目的反思、對將建項目的探尋,都有賴一套好的評估機制。所以,評估是博物館研學旅行不可缺少的環節。
博物館研學旅行的開展,是一個多學科融合的教學模式,是學生行走的課堂,這項工作越辦越好還是流于形式甚至曇花一現,有賴全國5788所博物館人的共同努力,特別期待其中占比較高的中小博物館人共同交出一份精彩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