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適宜在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宵兀坐、松月下、花鳥間、清流白石、綠蘚蒼苔、素手汲泉、紅妝掃雪、船頭吹火、竹里飄煙。——明·徐渭
古人品茶不僅講究茶品,還十分注重品茶環境。
正如明代徐渭所描述的美景美境,讀來讓人心生向往。
那么,現代人又將如何營造品茶空間呢?今天我們不妨從古畫、詩文中找找靈感~
文人雅室
幽靜清雅的茶寮茶舍是古人品茗的重要場合之一,也是雅集活動的聚會之所。
文人通常在此處接友待客、品茗鑒畫、長日清談。
《東林圖》
許次紓在《茶疏》“茶所”篇中對茶寮有過詳細描述:
小齋之外,別置茶寮。高燥明爽,勿令閉塞。壁邊列置兩爐,爐以小雪洞覆之。止開一面,用省灰塵騰散。寮前置一幾,以頓茶注茶盂,為臨時供具。別置一幾,以頓他器。旁列一架,巾脫懸之,見用之時,即置房中。斟酌之后,旋加以蓋,毋受塵污,使損水力。炭宜遠置,勿令近爐,尤宜多辦宿干易熾。爐少去壁,灰宜頻掃。總之以慎火防熟,此為最急。
《品茶圖》
唐寅《品茶圖》所繪的便是文人于山房茶舍中讀書品茶的畫面。
主人坐在堂前,童子在一旁煽火烹茶。側屋有兩名童子,正在忙著備茶。
山居品茗,悠閑自在,意趣盎然。
《歷代畫幅集第一幅之人物》
此幅繪一人坐在榻上,童子在旁服侍,屏風上懸掛著畫軸,左側置有風爐和煎水壺,幾案上紗罩內則有一組茶盞茶托。
屋內陳設“焚香、點茶、掛畫、插花”四事,營造出文人閑適雅逸的生活場景。
傍山臨水,長松修竹,亭內幾榻上坐一文士,右手持扇,意態悠閑。
漆桌上置書卷、瓷瓶、香爐,兩童子執茶盤,上置黑漆茶托、茶甌、茶盒和茶瓶,正朝屋內走來。
清代乾隆皇帝愛茶嗜茶,也曾興建了多處用來品茗休憩、鑒畫作詩的茶舍。
如“千尺雪”茶舍、“春風啜茗臺”、“竹爐山房”等等。
乾隆皇帝雖貴為天子,但品茶空間陳設幽雅古樸,這恰好反映了古人濃郁的生活雅趣及文人氣質。
因此,總體來看,古人的品茗空間尚雅崇幽不貴奢。
山水之境
“細吟滿啜長松下,若使無詩味亦枯。”
除了在室內煮茶品飲,古人也喜歡寄情于山水之間。
面山臨溪,怪石奇木,林茂松清,往往是古人們所追求的理想品茗環境。
《寫經換茶圖》
在仇英的這幅《寫經換茶圖》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僧一士坐于松陰之下,寫經論茶。
稍遠處的松樹后,一童子蹲踞爐前煽火備茶,爐后朱漆矮幾上陳列著茶籠、白瓷茶鐘等茶具。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環境清幽,正是品茗清談的好去處。
《品泉圖軸》
金廷標的這幅《品泉圖軸》,展現的也是同樣清幽的品茶環境。
松林泉畔,明月清風,文士臨溪啜茗賞景,一童汲水,一童起炭。
除此之外,在許多茶詩中也可看出古人對戶外飲茶的喜愛。
如唐代陸龜蒙有詩《奉和襲美茶具十詠》寫道:“閑來松間坐,看煮松上雪。時于浪花里,并下藍英末。”
《琴士圖》
靈一的《與元居士青山潭飲茶》寫道:“野泉煙火白云間,坐飲香茶愛此山。巖下維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文人雅士置身幽林靜谷,品茗賞景,耳聽之而成聲,目遇之而成色,可達天人合一的境界。
典雅精舍、園林一隅、山野松林、蕉葉竹影,處處可見風雅。
或許,與其說古人是在構建適宜品茶的美學空間,不如說是為心靈尋一個安頓之所,為精神世界營造一方自由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