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姬發,作為周天子的在位時間是公元前1046-公元前1043年。
周武王最大的功績,在于伐紂滅商、建立周朝。但是周武王立國三年即駕崩,因此他在位期間的出土文物較少,這里僅介紹其中兩件最具代表性的國寶青銅器:
一、利簋。
利簋于1976年出土于陜西臨潼縣零口鎮,現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系首批禁止出國(境)文物。
銘文原文:
武征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闌師,賜右史利金,用作檀公寶尊彝。
銘文翻譯:周武王征商,在甲子日這一天的早晨,木星當空,到傍晚即打敗了商人。辛未日,武王在闌師,賞賜了右史“利”青銅,“利”用此賞賜制作了紀念先人檀公的彝器。
(利簋銘文)
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史記周本紀》
這就是史書中記載的牧野之戰。史書與利簋銘文在這一刻交相輝映、互相印證,這就是歷史學的魅力,這就是中華歷史真實性的體現!
關于利簋的文章很多,因此僅簡單介紹下此文物的重要意義:在利簋出土前,我們無法知道商周的斷代時間,即武王伐紂到底是哪一年。甚至國際上很多外國人因此質疑中國商朝的存在。
利簋出土后,首先取樣周圍的遺存炭樣,用碳14檢測出時間大致是公元前1050年-公元前1000年。再根據銘文中“歲鼎”二字,用排除法,從歷史天文學的角度判斷出了歲星(木星)當空,是公元前1046年的1月20日。
科學的力量,在此刻得到了重大的體現。
二、天亡簋
清朝道光年間出土于陜西寶雞市眉縣(今),現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系第三批禁止出國(境)文物。
天亡簋銘文:
乙亥,王又大豐。王凡三方,王祀于天室。降,天亡佑王。衣祀于王丕顯考文王,事喜上帝。文王德在上,丕顯王作省,丕肆王作賡。丕克乞迄衣殷王祀。丁丑,王饗大宜。王降。亡得爵復觵。唯朕有蔑,每揚王休于尊簋。
銘文大意:乙亥日,周武王舉行盛大典禮,登上天室山祭祀上帝和周文王,“天亡”輔佑周武王助祭。丁丑日,周武王舉行宜祭。“天亡”受到武王嘉獎,因此作器稱揚武王。
商朝的強大,表面現象是武力強盛,橫壓四方。但實際上是基于生產力比周邊都發達,譬如成熟的青銅器制作技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生產力足夠了才會衍生文化,因此商朝有了成熟的甲骨文。
強大即意味著文化輸出。因此,作為西部邊陲的周部落,在率領部落聯盟滅商以后,仍然學習借鑒了商的文字和祭祀制度。
天亡簋的制作背景,就是武王滅商之后,代替商王向上帝祭祀,表示人間已經出現了新的統治者。同時也祭祀告慰自己的父親——周文王姬昌,表示兒子沒給你丟臉??。
比較有意思的一點,這件青銅器里,出現了天亡這個人名。史學界中有一種觀點,認為甲骨文在早期字數不多,很多字都有多重意思。因此天字通太字,亡字通望字,天亡即太公望,就是姜尚,《封神演繹》里的姜子牙。
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周武王的大型祭祀,由重臣姜子牙作助祭,理所應當。但此觀點在學術界有人反對,大家自行判斷。
-----------------------------
從文明進步的角度,周武王的功績卻不僅僅是朝代的更替。
最重大的功績,其實是從神權治國變成禮樂治國,即建立制度治國。(參考文章統治者自我約束才能鞏固政權——商周案例:從王權神授到禮樂治國)
其次,分封制和宗法制。
其三,井田制。
遺憾的是,以上制度雖然見于歷史文獻,但在周武王在位時期的出土文物的銘文中,暫未發現。但是,小編我接下來會在本系列文章中挨個介紹西周歷代天子,會陸續出現出土文物的證明。
附西周歷代天子順序:
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周昭王-周穆王-周恭王-周懿王-周孝王-周夷王-周厲王-周宣王-周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