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考試是古代一項重要的選人制度,自隋朝開始以后,沿用了一千多年,直到一百年前的清末才廢除,所以也留下了一些老照片,下面就通過老照片來了解一下科舉考試的真實場景。
江南貢院明遠樓
江南鄉試的考點位于南京江南貢院,這里是安徽和江蘇(含上海)兩省讀書人考舉人的地方。清初有考棚8000余間,后來不斷擴建,到1873年達到20644間。其規模之大,位列全國貢院之冠。
1888,江南貢院的號舍
秀才(生員)、貢監生(國子監學生)、教職(府、州、縣學校的儒學教官)均可參加,其中秀才占絕對多數。在正式開考前一天,即八月初八,從兩省長途跋涉趕到南京的考生,就得攜帶考籃前往江南貢院,驗明身份進考場。
每一個入場的考生,必須脫衣解履,讓考官搜查是否夾帶書本及其他作弊工具。由于每次考試人數有一兩萬人,確保考生安全有序進入貢院難度很大,往往耗時達一天一夜之久,甚至還不夠。
考生在貢院內尋找自己的號舍
科舉考試的考場與如今學校的考場大為不同,前者是一排排林立的考棚,每排分為70間,每間僅一平米見方,稱為“號舍”,讀書人就在號舍里應試答題。
正在應考的讀書人,桌板上放著考籃
這張照片拍攝于1903年,圖中是一位參加考試的考生。
從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坐在一個十分簡陋的小隔間內,正從容自若的看著發下的考卷。這個小格子剛好能容納下一名考生,號舍深四尺,寬三尺,高約六尺,面積一平方米略多。三面有墻,只有南面敞,這樣可以防止考生交頭接耳。
另外他們會在這里進行連續九天封閉式讀書考試,吃喝拉撒都在這里解決,白天用木板進行考試,晚上用木板來休息,所以當時的考生真的是非常不容易!
李寶嘉在小說《官場現形記》第一回中說:“要中一個舉,是很不容易呢,進去考的時候,祖宗三代都跟了進去,站在龍門老等,幫著你扛考籃,不然,那一百多斤的東西,怎么拿得動呢?”筆墨紙硯、蠟燭、被褥、食物等等,都在考籃里了。曾樸又在《孽?;ā分羞M一步寫道:“三屜槅考籃里,下層是筆墨、稿紙、挖補刀、糨糊等;中層是些精巧的細點,可口的小肴;上層都是米鹽、醬醋、雞蛋等食物……”可謂應有盡有。
一張《江南貢院放榜圖》,形象地記錄了明清時期鄉試放榜的情形:一張巨大的皇榜張貼在江南貢院門前的照壁上,皇榜下的人摩肩接踵,爭相觀看。有的學子撥開人群往榜單前面擠,有人發現名落孫山后正仰天長嘆,還有的學子看到自己的名字欣喜若狂地奔走相告……
明趙秉忠狀元卷
明清科舉考試這樣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競爭,想要成功,談何容易!極少數取得功名的讀書人,真可謂人上人!大部分人都是“陪考”,熬了二三十年,白了少年頭、空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