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唐三彩,實際不止三彩,而為多彩。常用釉彩有黃、綠、白、褐、藍、黑等色,而以黃、綠、白三色為主,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唐三彩"。
唐三彩是盛行于唐代的專門用于殉葬的明器,是一種低溫鉛釉陶器,以白色瓷土為胎,分二次燒成。先將陶坯入窯經1100℃左右素燒,再以含銅、鐵、鈷、錳等元素的礦物釉料為著色劑,并加入鉛作助熔劑,經900℃的低溫燒成。當時工匠應用金屬氧化物的原理,在釉料中摻進適量的銅元素便燒成綠色,摻入鐵元素則成黃褐色,摻入鈷元素可呈藍色等。由于鉛釉的流動性強,在燒制的過程中釉面向四周擴散流淌,各色釉互相浸潤交融,形成自然而又斑駁絢麗的色彩。這種變幻多姿的色彩,在雕塑精美、造型生動的人物俑、動物俑上得到了完美的發揮和淋漓盡致的展現。

唐代厚葬風氣盛行,唐三彩主要用做明器,生活用具較少。其中,人物、馬、駱駝等造型形神俱佳,數量也最多。由于絲綢之路的興盛,海上貿易的發展,中外文化的交流日益頻繁,唐三彩的造型藝術就愈加豐富,有的器物更是頗具異域風采。同時,唐三彩亦遠銷海外,在印尼、埃及、朝鮮、日本等地都發現唐三彩。特別是日本,在唐三彩的影響下,還創燒出了奈良三彩。
唐三彩的成功燒制,對宋三彩、遼三彩有直接的影響,特別是鈷料的應用,為唐青花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馬,在唐朝得到極大重視。著名的昭陵六駿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所騎的戰馬形象,他命畫家閻立本畫出并令工藝師閻立德(閻立本兄長)雕刻成著名的昭陵六駿置于陵墓兩側,永遠陪伴其左右。李隆基馴養舞馬在自己生日的千秋節上應節踢踏,翩翩起舞等等,馬是唐代貴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唐代墓葬出土三彩馬也是數量眾多,反映大唐對馬的珍視與喜愛。此馬凝神直立,頭戴絡頭,身披攀胸和鞦帶,掛杏葉形飾件,馬背配鞍韉和障泥,裝飾華美,頗具神采。
伴隨著古絲綢之路的開通,駱駝——這一沙漠中最好的運輸工具漸漸走進了人們的視野。唐代,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駱駝也成為匠師們創作的主要題材,唐代的墓葬中多有三彩駱駝的出土。此對人物俑及三彩駱駝不禁讓人想起茫茫戈壁、陣陣駝玲,繁忙的商隊來往于絲綢之路上的場景。
唐三彩的釉彩如此的絢麗斑斕,許多人認為屬于瓷器,那么唐三彩是瓷還是陶呢?
瓷器是以瓷土做成胎體,胎體陰干后罩釉入窯燒制,燒成溫度在1200℃以上。唐三彩是以瓷土燒制的,素燒,燒成溫度在1100℃,再施釉低溫900℃燒成。唐三彩雖然是采用瓷土燒制,但素燒的溫度沒有達到1200℃的標準,而且瓷器是胎體罩釉后入窯高溫燒成,而唐三彩直接將胎體入窯燒制,之后再以低溫燒成低溫釉,而瓷器的釉則是高溫釉。所以,唐三彩是陶器,而不是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