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瑞安,有一件事,讓一位老人堅持了近80年之久,那就是唱溫州鼓詞。現已90歲高齡鼓詞藝人阮世池,不僅是溫州鼓詞“阮派”藝術的創始人,同時也是這項國家級“非遺”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從藝以來,阮世池對唱詞的熱情始終如一,一字一句唱出了鼓詞的興衰變遷。
溫州鼓詞是流行于浙南地區的民間曲藝,發源于瑞安,俗稱“唱詞”,自明清時期流傳至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表演形式乃一人一鼓,以瑞安方言,邊敲邊連說帶唱,現所用樂器主要有扁鼓、牛筋琴、三粒板、小抱月等。
“以前唱的都是才子佳人、帝王將相,現在我們流行的叫做‘娘娘詞’。”據阮世池介紹,根據不同的表演方式,溫州鼓詞可以分為兩種:“平詞”演唱歷史傳書、言情小說、武俠小說;“大詞”則在廟宇中演唱,也稱“娘娘詞”,其形式頗似祭祀儀式。
阮世池與溫州鼓詞結緣于80年前,對于年幼學藝的歲月,這位九旬老藝人仍歷歷在目:“我11歲的時候,家里有段時間暫住著一位鼓詞師傅。因為我有腿疾,干不了重活,母親就跟師傅商量,能不能讓我跟他學鼓詞。”
“我從小唱歌就很好聽,老師聽我唱了幾句覺得不錯,又認為我相貌周正,可以學鼓詞。”首次跟著老師下鄉,他看到村民們都敲鑼打鼓地歡迎鼓詞藝人,心想:“原來鼓詞藝人是一個這么體面的身份!”于是跟著老師潛心學藝。
讓阮世池印象頗為深刻的是,一次他受工人之邀表演鼓詞,得到了約一塊銀元的報酬。“我父親干七天的活都沒有我唱兩三個小時收入高”,這成為其“唱詞”的最初動力。
13歲時,阮世池偶然得到了一次獨自“唱詞”的機會,“小孩怎么會唱詞”,當時沒有人看好他。“第一個晚上觀眾坐了一半滿,第二個晚上觀眾席全坐滿了,一直唱到第五天,都是客滿。”阮世池回憶道,從那以后,溫州各地開始陸續有人請他去唱鼓詞。
唱好溫州鼓詞并非易事。阮世池表示,一場鼓詞表演常常一唱就是3個小時,表演者要背誦2000多句詞句,有時吃飯睡覺都在念,這是學鼓詞最難的地方。
“演唱鼓詞必須花很長的時間學習。”他坦言,這也是當下鼓詞藝術傳承的局限之處。此外,鼓詞慣用當地方言演繹,大多是本地人學唱,其它地方的人聽不懂也不會唱。
面對溫州鼓詞“傳播難”的困境,瑞安市曲藝家協會主席黃良福表示,要把一些傳統的、正能量的故事用溫州鼓詞演唱出來并進行錄制,舉辦鼓詞進校園,鼓詞報告會等,讓更多的人了解這項“非遺”技藝。
如今,阮世池所彈唱的溫州鼓詞不僅在溫州地區頗有名氣,還被錄成磁帶隨著溫州人飄洋過海抵達歐洲等地,向更多的人展示著這項傳統“非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