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國陶瓷藝術家金容文創作
明代謝肇淛在其《五雜俎》中稱:“今俗語窯器謂之磁器者,蓋磁州窯最多,故相延名之,如銀稱米提,墨稱腴糜之類也。”當時出現的以“磁器”代窯器是由磁州窯產量最多所致。這是迄今發現最早使用“瓷器”稱謂的史料。
中國是世界上率先發明瓷器的國家,為人類歷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瓷器的發明,堪稱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和印刷術外的中國“第五大發明”,這一發明為中國贏得“瓷器之國”的盛譽。中國瓷器在技術和藝術上所取得的成就,通過絲綢之路這一交通要道得以傳播到世界各國,并深刻影響了相關國家的陶瓷文化的發展,而地處亞洲的韓國就是深受中國陶瓷文化影響的國家之一。
中國瓷器傳入其鄰國韓國可追溯至三國時期。早在中國的三國時代和六朝時期,中國的黑瓷、青瓷等就傳入朝鮮半島并對當地的陶瓷制作產生影響。可以說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韓國燒制的一些瓷器都有中國瓷器的影子。
與中國一樣,韓國的陶瓷歷史非常悠久。中國磁州窯博物館館長趙學鋒在《韓國陶瓷與磁州窯的影響》一文中稱,韓國自五、六千年就前開始制陶,到三國時期新羅陶器非常發達,已能夠燒制1200度以上的灰黑色陶器產品;到了統一新羅時期,已經能燒制出綠釉、灰釉制品;9至10世紀高麗已能生產綠青瓷。在韓國西海岸仁川市的西串的景石洞窯址,發現了被稱之為登窯的連體龍窯;10世紀后半期至11世紀的高麗時代,韓國主要生產青瓷,也開始生產初期白瓷;11世紀后半期著名的高麗青瓷創作出許多精美的造型,并采用了鑲嵌裝飾技法,韓國瓷器這才開始逐漸地擺脫中國瓷器的影響。
專家表示,從對比分析中也可以看出,中國的磁州窯所出瓷器對韓國瓷器的影響是巨大的。例如在韓國高麗青瓷產品和中國磁州窯化妝白瓷產品中,都有梅瓶的品種。磁州窯最早的化妝白瓷梅瓶產生于北宋早期,即10世紀早期。從該類型瓷器的最早誕生時間看,磁州窯及磁州窯系遠遠在前。有資料證明,韓國青瓷黑彩梅瓶出現要晚于磁州窯。11-12世紀兩國的梅瓶造型存在著相同的特點,梅瓶的造型特點都是小口,短頸、豐肩、鼓腹、收底,圈足,中韓兩國的梅瓶的紋樣表現技法也大致相通。從紋樣的精湛表現與豐富性方面來看,應是非常成熟的磁州窯梅瓶制瓷技術為韓國梅瓶的制作提供了借鑒。
據悉,以“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的“活化”發展為主題的“2015中國?琉璃廠高峰論壇”將于12月18日在京舉辦,為了了解絲綢之路及中國傳統陶瓷燒制技藝對韓國的影響,韓國陶瓷藝術家對絲綢之路的印象及對中國陶瓷的認知,在2015中國·琉璃廠高峰論壇舉辦前夕,中國文物網采訪了世界Macsabal傳統陶藝協會、韓國陶瓷藝術家金容文。
金容文表示,瓷器起源于中國,中國瓷器對世界的影響也是巨大的,現在歐洲一些國家雖然也生產著名瓷器,但這些國家燒制瓷器的技藝是從中國借鑒的,在他看來,沒有中國的瓷器,就沒有世界的瓷器。
金容文稱,中國古代的瓷器文化、瓷器燒制技藝和瓷器器型不僅影響當時周邊國家的瓷器燒制,也對當代那些熱愛傳統燒制陶瓷技藝的陶瓷藝術家有所借鑒和啟發。從這點上看,中國瓷器的影響是深遠的。
專著于馬克薩巴爾(Macsabal)創作的金容文向記者介紹了這一韓國瓷器與中國瓷器的媛媛。金容文稱,韓國的馬克薩巴爾與中國的大碗淵源頗深。馬克薩巴爾,中國人稱之為“大碗”。在韓國,馬克薩巴爾是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一類瓷器,它不僅是韓國著名的陶瓷,也是能代表韓國陶瓷文化的瓷器品類之一。據金容文介紹,馬克薩巴爾由來已久,在古代,韓國人不僅用它來盛飯,還用它來喝茶、喝酒,而早在中國的宋朝時期,也是用大碗來喝茶的,由此可見,韓國的馬克薩巴爾與中國的大碗有著很深的淵源。
金容文
1955年生于韓國烏山市,韓國弘益大學工藝系畢業,獲得弘益大學研究生學院碩士學位。世界馬克薩巴爾木火節協組織委員長,中國山東理工大學、山東齊魯工業大學客座教授,土耳其國立哈切特佩大學招聘教授。阿根廷陶瓷雙年展評審委員。舉辦個人展33回,團體展100回。出版《金容文馬克薩巴爾的絲綢之路——陶瓷實錄》、詩集《心約》。至今在韓國、中國、土耳其等國成功組織舉辦34屆世界馬克薩巴爾木火節。
專注于馬克薩巴爾(Macsabal)的創作的金容文癡迷陶瓷文化與陶瓷創作,從事陶瓷創作已有40余年的時間,是一位沒有陶瓷就活不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