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天下都一樣,還記得德國著名連環漫畫《父與子》里有這么一組漫畫:父親和兒子收集馬糞,走到一幢豪宅門口,被傲氣的門衛攔住了。然而,當父親和兒子換上燕尾禮服,系上領結,再次來到門衛面前,門衛立即畢恭畢敬地鞠躬致意。
官服
古今中外,服裝從來都是社會禮儀文化的體現,是一個人的身份、氣質、內在素質無言的介紹信。在中國古代,更有一種服飾,貫穿了數千年來禮儀制度,等級森嚴,不可僭越,這就是官服。上下五千年,官服在每個朝代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記,根據皇帝的喜好憎惡和穿著時尚的不同,形式各異。
皇帝識臣
隋唐之前,帝王百官的禮服官服基本上沿襲了漢代的式樣。漢朝的官服是一種長袍,顏色比較崇尚黑、紅色這些莊重的顏色,而官職的不同和高下靠冠帽來區分。想想也是,大臣們那么多,除了幾位朝廷重臣,還有時常見面臉兒熟的,皇帝每天雜七雜八的事那么多,哪能把每個臣子的臉和他們的官職都對上號?
衣冠禽獸
第一個下令用顏色來區分官員品級和平民衣著的人,是隋煬帝。他規定,五品以上的官員可以穿紫袍,六品以下的官員分別用紅、綠兩色,小吏們用青色,平民用白色,屠夫商人只許穿黑色衣服,士兵穿黃袍。劉禹錫會在《陋室銘》里說,“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平民是不允許穿彩色的。到了明清時期,官服上刺繡著各種珍奇異獸,皇上一上朝,文武官員你仙鶴我麒麟,文官比翼齊飛,武官威風凜凜,朝堂上“百獸朝圣”,好不威風。從此“衣冠禽獸”的成語便產生了。
文官花
宋高宗(公元1127年)時,胡仔篡集的《笤奚漁隱叢》后集,卷第三十五記載:上癢錄云“貢士舉院,其地棲廣勇故營也,有文冠花一株,花初開白,次綠次緋次紫,故名文冠花。花枯經年,及更為舉院,花再生。今欄檻當庭,尤為茂盛。”文冠果在宋朝時叫文冠花,當時的文官,首穿白袍,次著綠袍,再穿紅袍,最大的官才穿紫袍。
宋代官服
宋代的官服以顏色來區分等級,三品以上用紫,五品以上用朱,七品以上綠色,九品以上青色。北宋神宗元豐年間(公元1078年至1085年)改為四品以上紫色,六品以上緋色,九品以上綠色。凡緋紫服色者都加佩魚袋。而且,宋朝官員都得戴幞頭,又叫折上巾,這是一種包頭的軟巾,因為總是青黑色的,所以人們給它起了個很形象的名字“烏紗”,就是咱們平常說的烏紗帽。
官服制度
宋代官服制度,是宋代帝王在建立政權后頒布的關于服飾制度的各項政令,其政治目的在于通過衣冠服飾嚴格等級制度,鞏固上下尊卑的封建秩序,宣揚封建道德觀念,維護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威和地主階級國家的根本政治利益。宋代是中國歷史上包括禮儀制度在內的政治制度成熟發展的時代。從皇帝到各級官員的服飾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物化語言和政治文化標記,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從一定意義上說,宋代的服飾史或制度史,也就是宋代的禮制史。同歷史上所有的王朝一樣,宋代服飾制度以“禮”為出發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