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擁有羽絨服、棉被、暖氣、空調等多種御寒手段,可以輕松舒適地度過嚴冬,但是生活在幾千年前的古代人可沒有這些玩意兒。古人到了冬天,靠什么來御寒取暖呢?
衣:獸皮、絲綢、麻布、棉襖
在原始社會,人們普遍使用獸皮御寒。至舊石器時代中后期,學會了使用絲麻葛纖維,絲綢和麻布成為人們穿得最多的衣服。直到南宋時期,棉花才開始全國性地普及,制成保暖性極佳的棉襖、棉鞋、棉被,一直沿用到今天。
早在舊石器時代,人們就懂得把狩獵獲得的野獸皮扒下來穿在身上,以抵御冬天的嚴寒。他們甚至發明出了骨針,將獸皮和樹葉縫制在一起,使衣物更加實用美觀。這種獸皮與今天的皮裘沒有什么區別,保暖效果自然是無可挑剔,但問題也很明顯,因為獸皮資源總是有限的,而且夏天穿在身上也容易中暑。
在漫長的野外生存過程中,人們開始嘗試將野麻、葛藤的皮收集起來,撕細后搓捻成線,編織成網衣。這種方法編織成的衣服很耐穿,成為中國古代最原始的紡織技術,在宋朝以前一直是普通老百姓最常穿的衣物材料,這就是為什么窮苦大眾往往被稱作“布衣百姓”。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桑養蠶繅絲的國家,西漢時已經能制作出非常精美的絲織品,張騫出西域后,往來貿易逐漸頻繁,最受西域人青睞的中原物產,除了茶葉、瓷器之外,還有一項就是絲綢。不過,受限于絲織品制造成本太高,光滑亮麗的絲織品只是少數皇親貴族、富商大賈的專利,普通百姓是無福消受的。在隆冬臘月時節,有錢人會把蠶絲或皮草塞進被子和冬衣保暖,而老百姓則只能塞一些蘆絮、茅草甚至是紙,防寒效果肯定是極差的。
棉花是公元前二世紀前后傳入我國的,但在宋朝以前,棉花的主要種植地區局限在南部嶺南和西北邊疆,廣袤的中原地區并沒有大面積普及。這并不是因為中原種不了棉花,也非運輸條件的限制,而是由于當時中原的老百姓,早已習慣于絲麻葛纖維的生產和使用了,所以對于棉花這種新興的紡織材料,從一開始就不大看好。
與絲麻葛纖維相比,棉花這種短纖維材料處理起來太復雜了,不但要一顆顆去籽,還要用專門的工具反復地彈,在生產效率上要比絲綢和麻布低很多。正所謂“物以稀為貴”,所以棉花這種高級紡織材料,很自然地成為官宦之家的專屬,一般的民間作坊根本不會量產棉織品。
直到元明兩代,棉花的種植和紡織有了技術性的突破,棉織品市場才漸漸開始發展,并在全國范圍內得到迅速推廣。尤其是我國新疆地區,盛產的棉花品質也是世界一流。從此,棉衣終于取代布衣,成為老百姓中間最常見的衣物原料,結束了普羅大眾一到冬天就受冷受凍的辛酸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