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十大史官,如熠熠星辰照亮歷史長河。左丘明著《左傳》《國語》,以編年與國別體呈現(xiàn)春秋風云,為后世史書體例奠基。
司馬遷忍辱負重作《史記》,首創(chuàng)紀傳體通史,其筆下人物栩栩如生,“史家之絕唱”當之無愧。班固《漢書》開啟斷代史先河,嚴謹記錄西漢一朝。陳壽《三國志》還原三國亂世紛爭,與“前三史”并肩。范曄《后漢書》創(chuàng)新體例,展現(xiàn)東漢風貌。劉知幾《史通》構(gòu)建史學理論體系。司馬光《資治通鑒》編年巨著,以史為鑒供帝王治國。歐陽修參與修訂《新唐書》,文采斐然。李燾續(xù)寫北宋歷史,為后世研究提供詳實資料。吳晗深耕明史,推動現(xiàn)代明史研究發(fā)展。
十位大咖登場。
左丘明:春秋末期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散文家、軍事家,儒學奠基人之一,被孔子稱為“君子”,被后人尊稱為“文宗史圣”和“經(jīng)臣史祖”。他為解《春秋》而作《左傳》,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又寫出《國語》。《左傳》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第一部較為完備的編年體史書,是儒家十三經(jīng)之一,涉及春秋眾多領域,除客觀記錄歷史事件外,還加入作者的認識和理解,堪稱春秋時期的百科全書。《國語》是中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通過諸侯國君臣對話表達主題。
司馬遷:中國古代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撰寫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被魯迅評價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以人事為中心記載了上起五帝下迄漢武帝太初年間三千多年的歷史,構(gòu)成了完整的歷史體系,不僅為中國歷史學奠定了獨立的地位,還開創(chuàng)了散文敘事的傳記文學,對后世的史學、文學等方面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
班固:東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與司馬遷并稱“班馬”,“漢賦四大家”之一。他繼承父親班彪的事業(yè),撰寫《漢書》。《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完整記錄了西漢一朝的歷史。班固調(diào)整了紀傳體史書的體例,確立了整齊劃一的紀傳體編撰體例,對后世史書撰寫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陳壽:三國蜀漢時至西晉官員、史學家。他精通《尚書》《三傳》《史記》《漢書》等,四十八歲時著手整理三國史事,著魏、吳、蜀三書,共六十五卷,稱為《三國志》。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國別史,與《史記》《漢書》《后漢書》并稱為“前四史”。
范曄:南朝宋官員、史學家、文學家。因被貶而開始從事后漢史的編纂工作,著成《后漢書》。該書記事上起漢光武帝,下訖漢獻帝,囊括東漢一代一百九十六年的歷史。在體例上有所創(chuàng)新,如在帝紀之后添置了《皇后紀》,新增加了七個類傳。
劉知幾:唐代的史學家,著有《史通》,這是中國第一部系統(tǒng)的史學理論著作。他提出了“史才三長”的觀點,認為寫歷史的人必須具備史才、史學、史識這三項能力。
司馬光: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主持編纂了《資治通鑒》,這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記載了從戰(zhàn)國到五代一千多年的歷史。
歐陽修: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參與修訂了《新唐書》,其文筆優(yōu)美,敘事生動,和《舊唐書》一起成為研究唐朝歷史最重要的資料。
李燾:南宋的史學家,所著《續(xù)資治通鑒長編》是《資治通鑒》的續(xù)篇,記載了北宋一百多年的歷史。他為寫此書查閱了大量的史料,力求做到客觀公正。
吳晗:現(xiàn)代著名的歷史學家,研究明史,寫了很多關于明朝歷史的著作,對明史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他們以筆為劍,記錄時代變遷,傳承民族記憶,其功績彪炳史冊,為華夏文明傳承立下不朽功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