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冠起源于隋唐時期,其設計靈感來源于鳳凰,象征著尊貴和吉祥。在古代中國,鳳凰被認為是百鳥之王,代表著女性的高尚和美麗。鳳冠通常由金、銀等貴重金屬制成,并鑲嵌有寶石、珍珠等珍貴材料,展現出極高的工藝水平。
由于等級不同,鳳冠一般用于皇親貴族,內命婦等,一般只在特定的日子才可以佩戴鳳冠。
到了宋朝和明朝時期,鳳冠的使用更加普遍,尤其在明朝,對于命婦(官員的妻子)所戴的鳳冠有了詳細的規定。這些規定不僅涉及到鳳冠的尺寸、材料,還包括了佩戴的場合和禮儀,體現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和禮儀規范。
在傳統的中式婚禮中,鳳冠不僅是新娘的首服,更是婚禮儀式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鳳冠霞帔,現如今成為了新娘禮服的代名詞,代表了新娘的美麗和婚禮的喜慶。
鳳冠的歷史演變
鳳冠由鳳釵演變而來,鳳釵是皇后和妃子佩戴的帶有鳳凰的簪子。
皇族女性用鳳凰形象做頭飾的歷史,可追溯至秦代,佩戴鳳釵是秦始皇頒布的。
漢晉“步搖”:從鳳釵到禮制符號
漢代以前,鳳鳥紋飾已用于貴族發飾,但以單支鳳釵為主。漢武帝時期,隨著“獨尊儒術”和禮制強化,皇太后、皇后頭飾逐漸規范化。《后漢書·輿服志》記載的“假髻、步搖、簪珥”組合,為鳳冠雛形。
步搖功能:漢代步搖以金玉為基,綴以珠串,行走時搖曳生姿,既體現“以動為美”的審美,也暗含禮制約束——女性需保持端莊步態(“步不搖珮”為失儀)。魏晉時期,步搖材質更奢華,曹植《七啟》中“戴金搖之熠爍,揚翠羽之雙翹”即是對其動態美的文學化呈現。
東晉(公元317-420年)首次出現“鳳冠”一詞。
南北朝至隋唐:多元融合與裝飾極盛
南北朝時期,北方游牧民族的金步搖冠(如遼寧北票馮素弗墓出土的金步搖冠飾)與中原鳳釵融合,形成更立體的“樹狀”冠飾。隋唐統一后,西域寶石(瑟瑟、琉璃)和波斯鏨刻工藝的引入,進一步豐富了頭飾的材質與造型。唐高宗曾下詔禁止庶民“仿造花樹冠”,但富商仍私造“減等鳳冠”,如新疆阿斯塔納墓出土的絹布仿金冠,以貼金替代實金,暗藏攀比心理。
唐武則天曾賜太平公主“首飾兩合,細器合中有金鳳、珠翠、玉環、瑟瑟鈿等三百事”(《資治通鑒》),雖非日常佩戴,但可見其奢華。
唐代皇后受冊戴“花樹冠”,冠上飾十二花樹(金銀花枝),搭配博鬢、鈿釵,整體重量可達數斤。西安郭杜鎮唐墓壁畫中的盛裝貴婦形象可佐證。
白居易《新樂府·時世妝》譏諷“金雀釵頭雙翠翹,斜紅不暈赭面妝”,反映部分士人對浮華風氣的抵觸。
唐代詩人劉言史《樂府雜詞》云“寶冠動總生光華,顧影朝朝鏡中老”,暗指華冠對女性身體的壓迫。考古發現的部分唐代女性顱骨變形,可能與長期佩戴重冠有關。
西安郭杜鎮唐墓壁畫
迄今發現的最早鳳冠是2013年出土于隋煬帝陵的隋朝蕭皇后的冠冕。
唐代鳳冠
武則天-圖片取自18世紀-中國86位皇帝肖像畫冊,附有歷史注釋。
供養人畫像,“地藏菩薩、六道輪回和十王”細節。敦煌,莫高窟第17號,公元983年,歸義年間。
唐代公主李倕的鳳冠
宋代鳳冠
宋朝時,鳳冠成為皇族命婦禮服首服。明朝皇族沿襲,皇后、妃嬪使用的禮服冠被稱為鳳冠。在非官方文獻中,外命婦佩戴的禮服冠,亦稱為鳳冠。
“真宗皇帝后”像中的皇后鳳冠高大且裝飾繁復,這一點體現了宋代宮廷的豪華與精致。鳳冠上飾有多條龍和鳳,顯示出皇后的尊貴地位。
與明定陵出土的皇后鳳冠相比,宋代鳳冠在裝飾風格和形制上有著相似之處,這可能反映了明清兩代宮廷服飾文化的傳承與演變。
明代皇后鳳冠
皇后鳳冠:皇后所佩戴的鳳冠通常裝飾有更多的龍鳳圖案,如九龍九鳳冠、十二龍九鳳冠等,以顯示其尊貴的地位。禮服與常服鳳冠制式不同,蟲哥前面有寫到過,如果想了解詳細的請翻之前的文章。
明孝靖皇后十二龍九鳳冠
命婦鳳冠:命婦所佩戴的鳳冠裝飾相對簡約,但同樣精致,通常為六龍三鳳冠、三龍二鳳冠等。
明清外命婦鳳冠
鳳冠作為一周禮服,只有再特定的日子佩戴,明代的昏禮制度也早就了民間的鳳冠也多種多樣。
明末清初時期士庶新娘鳳冠,隨著地位和等級的不同,很多普通百姓結婚也沒有鳳冠。
明末時期蘇州地區傳統婚禮繪畫
清朝皇族鳳冠
清朝女性的朝冠與傳統的鳳冠有所不同。朝冠通常以金屬為框架,外面覆蓋有絲緞等織物,上面裝飾有各種珠寶和鳳凰等圖案,以顯示身份的尊貴。朝冠的設計和裝飾有著嚴格的等級劃分,不同等級的皇族成員和官員夫人所佩戴的朝冠在形制和裝飾上有所區別。
盡管清朝宮廷中正式的稱呼為朝冠,但在某些文獻和宮廷黃簽中,這些首服也被稱作鳳冠。這表明雖然制度上有所區分,但在實際使用和民間習慣中,鳳冠這一稱呼仍然被保留和使用。
到了清朝中期,確實有部分漢族出身的嬪妃在慶典等特殊場合佩戴傳統的漢式鳳冠。這種做法可能是對漢族文化的一種尊重和融合,體現了清朝統治者對不同民族文化的包容。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崇慶皇太后八旬萬壽圖》就是這種文化融合的例證,畫中漢族嬪妃佩戴的金鳳冠展示了清朝宮廷中漢族傳統服飾的影響。
姚文瀚畫崇慶皇太后八旬萬壽
鳳冠從“禮制符號”到“等級代表”再到“中式婚禮服飾的代表”的功能轉變。其背后是帝國威儀、工藝巔峰與跨文明交流的縮影。杜甫《麗人行》所諷:“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頭上何所有?翠微匎葉垂鬢唇。”——鳳冠的華光之下,是權力、欲望與文明的復雜交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