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的白沙溪三十六堰至今已有1900余年歷史。在新晉“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后,這座歡歌千年的古堰正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申遺成功之后的路該怎么走?
18日,記者從金華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的“白沙溪三十六堰”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當地將通過實施文化解碼、古堰壩修復、白沙八景等“六大工程”,結合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創建,在傳承和弘揚優秀水文化的同時,帶動一方百姓富起來。
歡歌千年潤澤一方而今煥新生
白沙溪流域位于錢塘江上游婺江支流,流域總面積320平方公里,主流長56公里。東漢建武三年(公元27年),輔國大將軍盧文臺率部將修筑白沙堰,引水灌溉,其“深掏潭、低作堰”的梯級群堰壩體,距今已有1900多年,當前仍有21座古堰繼續發揮著引水灌溉作用,灌溉農田達27.8萬畝,潤澤一方。
婺城區歷屆黨委政府一直十分重視水利事業建設,“十三五”期間先后完成五水共治投資86億元,兩奪大禹鼎,打造了白沙溪、武義江、莘畈溪三條浙江省級“美麗河湖”,大力發展美麗經濟,建成美麗鄉村風景線3條、浙江省級示范美麗鄉鎮4個,國家級美麗宜居示范村1個,207個村莊中40%的村達到A級景區村。
以新昌橋村為例,近年來,該村充分利用白沙溪上的旱龍堰與萬潭堰,積極開展“十鄉百村”鄉創行動,現村莊面貌已煥然一新,成為鄉創示范點、白沙溪文化樣板村和游客向往的“康養旅居”之地,造福了一方百姓。
此外,婺城通過舉辦“盧文臺治水”、中國山水四項等活動和賽事,大力打響白沙溪水品牌,全域開展文旅體融合,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去年來婺城旅游游客首次突破1000萬人次,旅游收入達到近百億元。截至今年10月,該區207個村實現總收入20萬元且經營性收入超12萬元,其中90個村實現經營性收入超20萬元,城鄉收入比例縮小至2:1。
在今年12月8日舉行的國際灌排委員會第71屆國際執行理事會上,白沙溪三十六堰向世界展示了婺城悠久的治水文化和優越的水資源稟賦,并成功入選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它是全國第23個、浙江省第6個、金華市首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放大“申遺”效應帶動一方“富”起來
申遺成功后,白沙溪三十六堰的未來之路怎么走?會上,婺城區委書記蔡艷表示,婺城將做好學習與宣傳的文章,擦亮白沙溪三十六堰金名片;做好保護與利用的文章,讓世界遺產資源造福百姓;做好傳承和發展的文章,打造全域幸福河。
記者了解到,在推進三篇文章的過程中,婺城將重點實施“六大工程”,其中包括成立白沙溪文化研究會,推出一批白沙溪文化基因解碼成果。
婺城區副區長范鋒鑫介紹,白沙溪三十六堰歷經一千九百多年的洗禮,孕育了治水文化、婺學文化、金華酒文化、婺州窯文化、紅色文化等相互交融的白沙溪文化體系,形成了科學的治水理念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理念。婺城將進行深度的挖掘、開發和利用,將豐富的婺文化基因解碼成果以有深度和前瞻性的書籍、影像等形式呈現,以解碼成果指導婺城鄉創工作和文旅工作,推動婺城“雙城”戰略落地成景。
同時,婺城將推動白沙水文化研學活動,打造一條白沙溪旅游風情線。范鋒鑫介紹,婺城將精心謀劃白沙八景,將“龍橋映月”“寶塔搖鈴”“白沙古堰”“瑯琊峰回”“鐵店古韻”“雙湖煙雨”“烏云橋渡”“澗道雄關”等景點串點成線、以點帶面,通過國家級水利風景區的創建,使之成為錢塘江詩路文化帶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同時將繼續辦好盧文臺治水文化節、中國山水四項公開賽等以水為主題的和以文旅民俗為特色的節慶活動,讓白沙溪文化古跡在新時代煥發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