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改革開放40年,中國建筑行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本期跟著古建中國一起來看看,四十年,在祖國大地上,建筑業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
新中國成立初期,擺在國人面前的千瘡百孔、百業待興的局面,無法讓中國人民停止奮斗的腳步。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初步實現了國家的繁榮富強。在沒有農業與工業支持下,那階段的建筑業只能因地制宜,幾乎以土木結構為主,在農村,有的甚至住“稻草屋”,“風雨不動安如山”是百姓們心靈的真實寫照啊!
經歷五、六十年代的拼博奮斗,七十年代中期,國內農業、工業、服務業等已自成體系,由于建材技術發展的局限,及供應的不可持續性,在農村建磚木結構仍居多,在城市里開始建起了磚混結構與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低層建筑。
隨著供需關系的變化,與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矛盾更加凸出,發展生產力顯得尤為重要,而國外正在悄然地蓬勃興起新科技革命推動著世界經濟以更快的速度向前發展。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實行特殊政策與開辦特區,國內建筑業迎來了“第一個春天”。
四十年以來,國內建筑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建筑產值、建筑規模、建筑高度、建筑技術與建材科技等指數一次次地向高層次跳躍,由改革開放初期的剛性受限需求發展為今天的支柱產業,政策與地位截然不同。
農村是改革開放最大受益者群體的居住地,此期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據統計,農民人均住房面積由1978年的8.1平方米擴大到2005年的29.7平方米,其中55.9%農戶人均居住面積大于25平方米,居住在鋼筋混凝土結構住房中的農戶占31.1%,居住在磚木結構住房中的農戶占58.9%,90.6%的農戶住房擁有衛生設備。
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們正處于從低收入國家向中等收入國家發展的過渡階段,建筑業的增長速度很快,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也很大。1978年以來,建筑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國內建筑業產值增長了20多倍,建筑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3.8%增加到了7.0%以上,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力量。
2005年,中國建筑業產業規模繼續擴大,生產形勢保持快速發展的勢頭,各項指標再創新高。建筑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生產方式變革逐步展開。據統計,全國建筑業企業全年完成建筑業總產值達到34745.79億元,比上年增長19.7%;完成竣工產值22072.96億元,增長8.9%;實現增加值1001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1.9%。2005年至2018年,建筑產值在保持穩步增長的同時,局部增長率又有所上調,是GDP增速的2-3倍。
改革開放四十年,單體建筑規模從二三千平方米以下發展到一百萬平方米以上,擴大了三百多倍;單體建筑高度從二十多米以下發展到六百三十多米以上,增高了二十多倍,進入世界第二的高樓行列。“神話般地崛起座座城”,是啊,四十年啦,在祖國大地上,建筑業造就了多少個高樓林立的“不夜城”。
建筑技術的發展是建筑業的發展的核心
四十年來,當年流行的磚混結構已被淘汰出市場,進而取代的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已成為小高層以下結構的主流體系。體系研究取得了非常成功的進展,一次次地優化,一次次地超越,讓挺拔在祖國大地上的高樓盡享新型結構支撐的“愉悅”。多體系結構技術已經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超高層的數量列居世界第一,僅2017年完工的超高層數量就占世界超高層數量的二分之一,近十年內超高層數量就增至三倍。鋼混組合結構、核心筒結構、鋼板剪力墻結構等都是高層常用的體系結構,印證了四十年來建筑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
施工技術的發展是建筑業高速發展的保障
四十年來,高層建筑已成功使用整體滑升平臺,加快了施工速度,減少了人力資源勞動強度,施工安全更有了保障;隨著大氣環保治理的深入,對建筑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裝配式技術迎來了發展的機遇,建筑產業將再一次獲得新生,成功實現轉型升級。
建材科技的發展是建筑業發展的基礎
四十年來,建材技術研發取得了驚人的業績,輕型材料一次次地“挑戰”高層建筑,鋼化玻璃、鋁合金、集成板等,它們是建筑業的“看家人”;預應力技術促使了混凝土、鋼材強度得到了再一次的提升,實現了充分利用的目的;由于原材料的技術改善,水泥、鋼材等強度等級、材質性能也得到了大幅的提升。
四十年的巨變,實現了我們的建筑期盼;四十年的巨變,造就了我們太多的建筑夢。改革開放是建筑業的需求;是中國人民發展的需要;更是世界和平的“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