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簡稱“蘇”),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江蘇擁有江淮、金陵、吳、中原四大多元文化,共擁有13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吳韻漢風”是以蘇州為首的吳文化和徐州為首的漢文化為江蘇文化特色。今天帶著大家一起品味一下江蘇各地的特色美食小吃。
清燉雞孚是江蘇南京地區膾炙人口的地方傳統名肴,屬于蘇菜金陵菜。此菜采用傳統的清燉方法烹制而成,湯汁清澄、醇厚,入口酥爛,味美可口。己故著名學者胡小石生前均嗜此菜,每宴客必備之。謂其“雞肉鮮質酥爛,清湯味醇色潔白”。
肉釀面筋是無錫民間的一道風味特色菜肴,逢年過節時,家家都要燒煮。家中來客人的時候,待客時桌上也少不了一碗肉釀面筋。制法相當簡單,只要將肉餡塞入無錫清水油面筋中就可以。燒煮時,再加點冬筍、黑木耳、金針菜等,味道更好。
地鍋雞是徐州的一道傳統名菜,十分有名,起源于蘇北和魯南交界處的微山湖地區,是微山湖上的漁民所創,因為在船上生活不如陸地方便,于是就衍生除了這飯菜合一的烹調方法。地鍋雞的做法也很簡單,一只雞剁成塊,加入調料燉,中途加入輔材,輔材有土豆、干豆角、蘑菇、蘿卜之類,或不配菜,保持原汁原味。
常州豆腐湯,清爽潤口,加上幾根油條或者幾塊大麻糕經常作為當地人的早點。一眼識別常州豆腐湯的方法,就看湯里是否有豆齋餅。豆齋餅如同硬幣大小,平時也可以煎制成金黃色作為小零食。這道樸實的豆腐湯,據說出身常州的梁武帝就開始食用了,距今也有1500多年歷史。
醬汁肉是蘇州當地的傳統名吃,相傳在200多年就有了,那時叫酒燜汁肉,是用紅胭脂作為著色原料,后來改用紅米著色,進而改稱為醬汁肉。其特點:色澤桃紅,甜而不膩,酥而不爛,入口即化。
“提湯羊肉”以海門白山羊,即“長三角白山羊”為原料,精心制作而成,是南通地區傳統的地方名菜。將多只整爿(半只)羊肉,用大湯鍋(鍋上加大木桶稱為“接口”)加熱燜制。羊湯乳白稠濃,鮮美醇厚;羊肉熟爛后拆骨壓實,既可作為冷菜(如冷切羊肉或制成羊糕),又可作為半成品制成熱菜(如紅燒羊肉,回鍋羊肉)和湯菜(羊肉粉絲湯,清羊湯),制作熱菜或湯菜,均以羊原湯作為佐料,不另加清水。
連云港板浦涼粉是什么時候開始做的,已無從考證了。連云港的涼粉種類多,有豌豆粉、綠豆粉、山芋粉等,爽口清香味濃。涼粉的制作各人有各人的竅門,往往秘不示人。涼粉的吃法一般有熱吃、冷吃兩種。熱吃,是把涼粉放在燒熱的平底油鍋上,略煎一下,等底部有一層焦黃的皮后取出切塊食用。冷吃,即將涼鉛直接食用。吃前,將涼粉切成塊狀,或刨成面條狀,根據顧客的口味放佐料,如放醬油、醋、麻油、蒜泥等;喜歡吃辣的人,還可以加入一些辣椒醬,風味獨特。夏季吃涼粉消暑解渴;冬季熱吃涼粉多調辣椒又可祛寒。
淮安人喜歡喝辣湯,辣湯搭配著水晶包或者油條,是一天美好的開始,不管男女老少都喜歡的全民美食,現在有了升級改良版的雞絲辣湯味道更加鮮美。吃得飽飽地去上班。
東臺魚湯面是江蘇鹽城東臺市地方傳統面食,屬于蘇菜,主要原料是面條,湯白汁濃,滴點成珠,清爽可口,東臺魚湯面不僅味道鮮美,還具有較好的養生作用,能夠潤脾健胃,補虛療腸。
黃玨老鵝是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黃玨鎮(現合并為方巷鎮)的特色美食。黃玨老鵝選用本地放養的白鵝,以中藥材和秘方配料,加水燒煮而成,成品形整似活,爛而不散,色澤金黃,肉質肥嫩,咸鮮味美,久食不厭。
鎮江肴肉又名水晶肴肉、水晶肴蹄,是江蘇鎮江地區漢族名菜。傳說,古時鎮江酒海街酒店的小二,誤把硝當鹽腌豬蹄膀,燒煮后,肉紅皮白,光滑晶瑩,鹵凍透明,猶如水晶,香味濃郁,食味醇厚,后來,人們嫌“硝肉”一名不雅,改為“水晶肴肉”,流傳至今,成為鎮江的傳統名產。
溱潼魚餅,是江蘇泰州著名的傳統小吃,用料以白魚為上,青魚次之。將鮮魚破膛洗凈,去皮剔骨,斬成茸泥,輔以調料加水調成糊狀。拌好的魚茸用手擠在平鍋上呈餅狀,以文火烙之,兩面翻烙至熟,置于篩中冷卻后即可下鍋。燒魚餅需將魚餅切成塊狀,配以筍片、肴肉片、雞絲、青菜芯等,放入雞湯加熟豬油烹之,起鍋時在碗中澆少許麻油。上桌時,雪白粉嫩,香味撲鼻,味美爽口。
水晶山楂糕,是宿遷名產,宿豫糕點茶食從清末時期就馳名,其主要原料取自于優質鐵球山楂,因其質硬、狀如鐵球故名,故因此而得名。宿遷城西北、大運河南岸,支口是全省著名的“山楂鄉”。山楂糕在全省全國并不稀奇,稀奇的是,支口水晶山楂糕與眾不同:色澤紫紅,晶瑩透明,而且黏性強,酸甜適中,甜而不膩,酸而不苦,清涼可口,生津健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