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鬢荊釵世所稀,布裙猶是嫁時衣”。我國古代的女子,即使再窮再貧寒,哪怕是陶瓷竹木做的荊釵陶簪,也得買上幾支,清晨起來,綰起頭發,對著朦朧不清的銅鏡,靈巧地插上,算是一天伊始所做的第一件事情。那么,古代有哪些既好看又實用的女子頭飾呢?
梳篦
在古人眾多的發飾中,梳篦估計是最早出現的,而且是先有梳再有篦。沒錯,梳和篦是不同的,梳的齒部粗而稀,主要用于梳理頭發,而篦齒因為細而密,可以很好地剔除頭發上的臟東西。
話說這梳子原本只是理發的工具,沒曾想在魏晉時期竟成了婦女頭上的一種裝飾。到了唐代,插梳之風更是蔚然成風。起初,人們只在髻前單插一梳,后逐漸增加,常以兩把梳子為一組,上下相對而插。元稹在《恨妝成》中所言“滿頭行小梳,當面施圓靨”,即是描繪了當時插梳之風的盛行。
到了宋代,插梳的風尚尤盛于唐代。據記載,北宋時期,京都婦女頭上所戴的白角大梳,長寬皆逾尺,竟到了妨礙人們乘轎走路的地步。不過,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北宋時期社會風氣的開放和經濟的繁榮。
簪
單股笄稱“簪”,古人用來固定發髻的一種長針。中國古代,漢族的結發方式,無論是辮發盤髻,還是束發戴冠,均須以簪釵約束固定。
簪的前身為笄,秦漢之后,笄才被稱為“簪”,樣式和工藝也更趨精美,相比之前骨頭、石頭一些的普通材質,人們開始越來越青睞金、玉、翠羽等制作而成的簪。歷代發簪千變萬化,比較常見的有球體或半球體、花頂形、如意形、耳挖性、飛禽走獸游魚等等,不一而足。
在形態各異的發簪之中,又以翠羽簪為最為出色。這里,不得不提及中國古代的一種金銀制作工藝——點翠。所謂翠羽,即翠鳥之羽。這種工藝就是用金或鎦金的金屬做成不同圖案的底座,再把翠鳥背部亮麗的土耳其藍色的羽毛仔細地鑲嵌在座上,以制成各種首飾器物。
簪花
簪花興起于秦朝,在唐宋都頗為流行。尤其在唐代,上至貴妃楊玉環,下到民間鄉野的普通女子,都尤愛簪花。每逢春回大地、百花盛開之際,長安仕女都要參加斗花競賽,戴插以求奇姿異態,多者為花中之魁。
不過,遺憾的是,鮮花總難免凋謝的命運,所以后來逐漸被假花替代。鈿就是一種用用金、銀、玉、貝等做成的花朵狀裝飾品。其形狀除梅花狀外,還有各式小鳥、小魚、小鴨等,十分美妙新穎。它與簪釵的不同之處在于,鈿主要多為裝飾,不能用于綰發。到了清代,還出現了絹花、絨花、通草花、珠花等飾物。
釵
在古代女子的發飾中,還有一種作用和簪非常相似的飾物,名曰發釵。雙股笄為“釵”,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發上。簪多用于別、盤發髻,而釵主要用來插戴,起裝飾作用。
發釵多成雙插于發髻,發簪一般為單數。發釵的安插方法,常見有橫插法(即兩鬢對插)、斜插法和倒插法(即從下往上反插)。而且,一般發髻越高,插的發釵就越多。
除了插發之用,發釵還是古代男女離別之時的定情信物——女子將頭上的釵一分為二,一半贈給對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見再合在一起。
步搖
顧名思義,隨著女子款款移動而搖曳生姿,著實給人無限想象的空間。這種發飾是在簪、釵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底座通常為釵,釵上一般綴有活動的花枝、蝴蝶鳥雀的翅膀、垂珠等。
要說對步搖的鐘愛,非魏晉南北朝和唐朝兩個時期莫屬了。魏晉時期的步搖比較纖細,由彎曲的金銀細絲組成花枝狀。這樣的步搖戴于女子頭上,稍有動靜,花枝便會震顫不已,配以那個時期特有的博衣廣袖,讓魏晉女子頗有弱柳扶風、秀骨清相的脫俗風姿。
到了唐代,步搖的使用則更加普遍,而且無論貴族與平民,都可戴之。唐代的步搖多為金玉制成的鳳鳥狀,鳥雀的口中掛銜著珠串,隨著人體的走動,珠串便會搖顫。
華勝
一種花形發飾,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狀,插于髻上或綴于額前。
攘袖見素手,皓腕約金環,頭上金爵釵,腰佩翠瑯干”,綽約漂亮,風采迷人。不說別的,僅就古代女子那一頭閃著金光、搖晃珠色的釵簪步搖,就夠讓現代的人們心馳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