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單體古建筑里,屋身部分通常涵蓋前檐、山面與后檐。所謂前檐,即古建筑正面的檐口與檐面。它堪稱單體建筑的關鍵部位,處于檐檁下方、柱與柱之間,屬于圍護墻結構。后檐對應位置是后檐墻,前檐對應位置則是前檐墻。在古建筑中,前檐部位一般不設前檐墻,大多由檻墻、槅扇門窗、牌匾以及楹聯等構成。
我們不妨把前檐想象成一個人的正面,古建筑的前檐,就如同人前身的這一部位。古建筑依靠立柱和橫梁搭建屋架,立柱的布局對建筑平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常情況下,由四根柱子圍合起來的面積,被稱作“間”,這是構成建筑平面的基本單元。
建筑正立面的開間數量,通常為奇數,且數量多寡與建筑等級直接相關,數量越多,等級越高。一般而言,九間的規格最高,屬皇帝專用。不過也存在例外,比如十一開間的建筑,像太和殿、唐大明宮含元殿以及麟德殿,這幾處建筑借此彰顯“皇威”。七開間的建筑,常見于王爺府邸或高規格寺廟;官員的建筑多為五開間;民間建筑則大多采用三開間。
建筑的體量由間的面積大小以及數量多少來確定。由于所處位置不一樣,每一間都有各自不同的名稱。
居中的叫做明間,也叫當心間。明間兩旁是次間,次間之外為梢間,梢間以外為盡間,或者叫邊間。
而山檐或者山面,也就是一座單體建筑的側面,因為其形狀類似于山峰。?在傳統建筑中,側面看過去,建筑側面的形狀恰似山峰,因此得名“山面”?,就好比人的兩個肩膀的側面。
而后檐呢就是大殿的后背后面,對比我們前面說到的像人的后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