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里”是唐代詩人李白《清溪行》詩中一句,原詩是李白離開京城后游池州時所作,此句是寫溪水清澈,人影倒映在水中像鏡子一樣,鳥兒在溪上飛過的畫面就像是一幅花鳥屏風。
屏者,障也。屏風是中國最古老的家具,古籍曾有“禹作屏”的表述,但無據可證。直接以“屏”為名的記載出現在《史記·孟嘗君列傳》中,說明在戰國時期就屏風了。
戰國時代彩繪透雕座屏
荊州市博物館藏
屏風實物早在西周就已存在,不過當時不叫“屏”,而被稱之為“邸”或“扆”,《周禮句解·天官冢宰·掌次》載:“王大旅上帝,則張氈案,設皇邸。”皇邸,注為“以版(板)為屏而飾以鳳羽也”。
宋代朱申撰《周禮句解·天官冢宰·掌次》書影
明嘉靖蔡揚金刊本
《尚書注疏·顧命》曰:“狄設黼扆綴衣”。扆,注為:“屏風,畫為斧文(紋),置戶牖間。”“扆”亦作“依”,即指設在戶牖之間的屏風,在室內用來擋風或隔斷視線。
至戰國時期,屏風已經制作極為精美,在現代考古發掘中多有發現。到了漢代,屏風的應用越來越普遍,在表現形式上除了獨扇一體以外,還有多扇拼合而成的曲屏,每扇之間以構件聯結,可以折疊,其材質多以漆木加以彩繪,比較輕宜,用設方便。
魏晉至隋唐時期,屏風的使用更加普遍和日常,常在床榻等旁邊設置小型屏風,通常為三扇。這時的屏風無需底座,折曲張開便可直立,其除陳設裝飾以外,還起到遮蔽擋風的作用。在宋臨本的顧愷之《列女仁智圖卷》中的一段就繪有一架三扇山水圍屏,且在此圍屏斜前方的三枝燈外也圍有一架三扇小屏用來遮擋風擾。
東晉顧愷之《列女仁智圖卷》局部(南宋摹本)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資治通鑒》中還記載了唐太宗曾將官員名字及功過書寫在屏風上,作為官員考核的參考,使屏風增加了備忘錄的功能,為屏風的歷史增加了一段逸事。
宋元時期關于屏風的記載所見不多,但有其他資料可以參考,如傳為宋時劉松年所繪《琴書樂志圖軸》中的屏風,邊寬彩繪,屏心裱鑲一副漁舟山水圖,從畫面看使用場景在戶外,材質應是用絹紙裱糊以減輕屏風重量,便于移動或攜帶。宋時屏風除了體現功能性需求以外,主要是顯示主人的身份與地位。屏風整體不是很大,一般多為獨扇。
元代主要延續前代樣式,材質趨于多樣,出現了以天然石材為裝飾的自然審美傾向,同時也因材質的奢華,使屏風變成財富的一種象征,由此屏風變得越來越世俗化。
元代 張雨《題倪瓚像》(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代屏風不僅在存世繪畫及書籍中有多方面的呈現,還有許多實物存留后世。明代屏風不僅注重實用功能性,更加注重視覺裝飾性。其造型種類主要為座屏和曲屏兩種,裝飾更加華麗精美,手法多樣,工藝上或雕刻繪畫,或鑲嵌法書,極盡能事。
明代座屏亦稱“插屏”,下有底座不能折疊,有單扇、雙扇、三扇之分別。明代曲屏多采用攢框做法,少則兩扇,多則可達十數扇。在使用上也更加靈活多樣,有的專設在宮堂營造莊嚴肅穆的氣氛。有的用于床榻之后起到裝飾遮擋的作用,也有的放在房中用于空間的分隔。不用時折合收儲,用時攜出展開,輕巧靈便,大大增加了室內空間的利用率。明代后期還出現一種懸于墻壁上的掛屏,去除了擋風屏蔽的原始功用,而是演化為極具裝飾功能的藝術品,其工藝裝飾更加華麗,也更富于觀賞性。
明代 仇英《漢宮春曉圖》(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屏風基本沿襲明式,其在裝飾手段上比明代又有發展,漆飾、木雕、鑲嵌,各開生面。尤其是鑲嵌工藝的應用,在漆地或木地上按圖起槽,再把各種材質的嵌件鑲嵌粘貼入槽內,組成各色圖案。所用鑲嵌材料也極為豐富奢華,各色玉石、螺鈿、竹木、瓷器、牙骨,以及金銅金屬等無所不用。
清乾隆 剔紅嵌百寶鹿鶴同春桌屏(正背)
觀復博物館藏
這類屏風置陳于廳堂之中,絢麗華美,引人注目,因此清代的屏風也成為了最能體現清代工藝水平的家具品種,其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遺產,名蜚后世。
掛屏是屏風中極為特殊的一種。明清時期隨著名貴硬木家具的興起,各類裝飾工藝的應用,屏風在保持原有的隔斷、遮蔽、擋風等實用性功能以外,更加注重其裝飾作用,形制也因此變得豐富多樣,掛屏就是這類偏重裝飾功能的屏風發展到后來的產物,其屏風的基本功能全部消失,直接上墻變成“掛屏”。
清代制作的掛屏數量極為豐富,尤其隨著康熙年間內務府造辦處的設立,其制作工藝和藝術水平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使得掛屏在宮室苑囿中普遍使用,成為清代宮廷裝飾中的常用陳設。雍乾時期造辦處下屬各作達四十多個,而制作掛屏所涉及到的部分是最多的,基本是把家具制作各種工藝全部包含了進去。在清宮留存檔案中,掛屏是提及屏風的記錄中最多的品種。
掛屏的結構比較簡單,主要由屏框和屏心兩部分組成,通常在頂端配有倒環,方便置掛在墻壁上。屏心以書畫、雕刻、織繡、鑲嵌、景泰藍等工藝手法來裝飾。屏心用料更是豐富多樣,除常見大理石或瓷片以外,還有玉石、珠貝、黃楊木、竹、象牙等各類材質。造型除了方形框架掛屏,還有異形掛屏,比如葫蘆式掛屏就是異形中較為常見的式樣。
掛屏一般是替代書畫懸掛在墻壁上,因書畫不宜長時間暴露且容易污損,所以掛屏的設置既增強了空間的裝飾效果,又不減其藝術文化氣息。掛屏作為純裝飾性的家具品類,一般成對或成套使用,比如四扇一組稱為四扇屏,八扇一組稱為八扇屏。
民國鈞瓷掛屏
觀復博物館藏
傳世文物畢竟數量有限,收藏和鑒賞的需求又大,所以使用優質材料、精細工藝、藝術風格、等方面與文物保持同一高度的藝術衍生品就能很好的緩解其間的矛盾。
優秀的藝術衍生品,也是為了存續和發揚寶貴的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