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世界數字技術在文化領域應用的日益成熟、社會與智慧博物館理念的不斷更新,新技術已滲透至博物館的展覽、演繹、批評和研究等諸多領域。
通過技術革新,一方面,博物館從被動的技術推動轉變為主動的技術引導、傳播與應用,更直接地影響著受傳者的審美體驗。另一方面,相關學者結合設備輔助的實踐運營,從不同維度進行館內的現狀研究,進一步提升觀者與展品的“交互性”。
因而,博物館在踐行收藏、保存、研究、展示、教育、娛樂等公共職能時,新技術帶來的未來性不得不引發我們思考。
展覽策劃、文物展示、藏品保護管理中的數字化應用
知識圖譜技術作為AI人工智能的重要組成部分,與5G在博物館中的重要性日趨明顯。它通過精確的語義檢索、知識問答、關聯挖掘、可視化呈現等方式將博物館文物散落于各方面的信息點形成“串聯”。
湖南博物院承擔的“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基于知識圖譜的博物館展覽展示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圖/湖南博物院)
結合展覽受眾的需求特征,博物館人通過知識圖譜的大數據分析,精準定位文物知識講解的受眾對象;還可以在系統中融合文物的研究資料、圖片、音頻、視頻、自動識別等信息,助推多元視角下的三維全景、全息投影、3D打印、NFT區塊鏈等技術“復原”展品、“復活”展覽中的文物。
這對于一些易碎性、學術性較強的國家級藏品,知識圖譜資源的共享實現了構建跨館界、國界的文物虛擬展陳,既可突破歷史文物各時間與空間的審美體驗,又可以有效地解決稀缺藏品的安全性問題。
此外,利用射頻識別、紅外感應器、定位系統、掃描器等物聯網設備設施,博物館優化觀眾服務、安全保衛、展廳環境監測系統的同時,又對藏品定位技術、文物信息采集、文物保存環境等方面的升級發揮智能化的調節作用。
依托用戶畫像與互動式交流,重視可視化的審美治愈
不是每一件展品都能滿足所有觀者的審美期待、喚起他們的審美感知,但部分觀者的經歷、理解力、想象力,是會觸及展品與自身“物我同一”的和諧狀態。
在集中、穩定的環境中,實現受傳者與展品跨時間與空間的精神共情、自我反思、審美療愈,是策展人也是博物館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意義與價值。
科技不會取代人類的情感,卻可以通過移動互聯網、AR、VR、人工智能等手段豐富場景的應用,鏈接博物館與公眾,提升展陳的可視化通感體驗,從而達到觀者深層次的美感治愈。
系統在收集展覽對象的基礎數據信息與回饋后,形成有效的用戶畫像,策展人、批評家、行政工作人員根據報告分析觀者的基本特征與精神訴求,一方面及時為群眾、館方推送精準性的信息,提高展覽的可讀性,另一方面也為下一場展覽做出及早的人群預判與前期推廣,為館方品牌化的未來儲能。
作為非營利性組織的博物館,雖然沒有較大的運營壓力,這恰意味著它需承擔更多審美教育的社會使命。
例如,展覽直播催化了博物館精英化向大眾審美教育方向的轉型,是博物館自身的發展趨勢,也是科技公司的推動,更是現代機器下的人們渴望于這間“審美治愈避難所”下達到精神、情感的調節與滿足。
沉浸式美術館“EPSONteamLab無相藝術空間”現場(圖/文博圈)
個性化的文化傳播,助推品牌化、民族化的智慧博物館
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清華大學時指出:“美術、藝術、科學、技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要發揮美術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術元素、藝術元素應用到城鄉規劃建設中,增強城鄉審美韻味、文化品位,把美術成果更好服務于人民群眾的高品質生活需求”。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博物館成為熱門的旅游地,此現象反映了百姓對文化需求的增加,也不同層級地說明了差異化、風格化的博物館對美術/藝術的宣傳、城市形象塑造、社會文旅產業的反哺效應。
品牌化、智慧化的博物館會增強更多公眾對歷史文化解讀的興趣,組織、創造更多的文創產品,引領更多文化消費的可能,成為城市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傳輸方式與渠道。
如何運用及時更迭傳播手段,擴充、開發、活化、鏈接館藏,從傳統中深挖展品的時代價值、最大限度地發揮展品的學術價值,最大可能地讓更多的社會成員從中獲益,即實踐層面上實現真正意義的博物館職能從不同歷史、時間、地域的物到不同區域、民族、國家的人的文化認同,這可能是目前最迫切、最有意義的價值考量。
南京博物院數字館觀眾正在體驗互動裝置(圖/文博圈)
借由科技的力量,博物館逐步從“經驗驅動”轉變為“數據驅動”的新模式,實踐物、館、人的數據實施分類管理之時,博物館人的工作方式也在發生變化,面對不同的服務對象,達成不同的審美教育目的。
學術部門以嚴謹的研究進行梳理、解讀、翻譯、研討;策展團隊基于學術組織、策劃、鏈接觀者的審美訴求;公共教育部門將社民美育納于博物館課程體系的建設中;設計宣傳部門通過5G網聯絡世界各地的觀者。一切通過不同形式的展出呈現不斷想象力的未來。
關于博物館數字化之路,你有什么好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