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面裙在明代的流行度極高。其形制有單裙、棉裙與夾裙三種形式,與各式或長或短的上衣搭配,時稱“襖裙”或“衫裙”。
它繼承了宋代旋裙的二片式結構,二片裙身共用一個裙腰,裙腰左右兩端縫綴系帶。4個光面的“馬面”裙門,在前中和后中兩兩交疊。在明代馬面裙的膝部和底端,一般會裝飾有一整條寬度統一、紋樣各異的橫向裙襕,時稱“膝襕”“底襕”。
讓我們從“裙襕”開始,走進明代馬面裙,了解傳統服飾之美!
一、裙襕
裙襕是明代馬面裙重要裝飾特色。“裙襕”指的是馬面裙膝部和底端,裝飾上一整條寬度統一、紋樣各異的橫向紋樣。
黑龍江哈爾濱阿城金墓男墓主外服紫地金錦襕圓領開衩綿袍
明代馬面裙的襕飾部位、寬窄因衣裙的搭配方式不同而產生寬窄和組合上的變化。明代服飾風尚之變在很多地方志或文人筆記中上都有所反映,如嘉靖時期河南開封府《太康縣縣志》載:
“國初時,衣衫褶前七后八,弘治間上長下短褶多;正德初上短下長三分之一……”
此時,馬面裙流行的是單膝襕或雙襕的形制。
明代中晚期開始盛行長身女襖。四川嘉定州嘉靖《洪雅縣志》載:
“其服飾則舊多樸素,近則婦女好為艷裝,髻尚挺心,兩袖廣長,衫幾曳地。”
“兩袖廣長,衫幾曳地”描寫了嘉靖時期女衫的特點。
明代晚期,“服妖”、僭越的服飾風氣流行,由于女性上衣逐漸變長,馬面裙出現了寬底襕、寬底襕寬膝襕、寬底襕窄膝襕并存的式樣。
二、褶裥
除了裙門交疊之外,明代馬面裙的裙側會縫燙三四對活褶,從而極大地增加明代馬面裙的活動空間和服用性能。
明代馬面裙側褶中間部位的活褶極為特殊,分別相向以等距折出活褶,與腰頭相接,時稱“合抱褶”。
馬面裙的側褶有上下等寬的平行褶和上窄下寬的梯形褶兩種形式。
上窄下寬的梯形褶馬面裙的體量感強,多與短襖搭配。在明代佚名畫家創作的絹本設色畫《明憲宗元宵行樂圖》中有許多身穿馬面裙的后妃們。
明代佚名畫家《明憲宗元宵行樂圖》中身穿馬面裙后妃們
三、面料
素色馬面裙
素色馬面裙,是指沒有任何裝飾平紋面料的馬面裙。
在明代馬面裙出土實物資料中,素色馬面裙幾乎貫穿整個明代時期。其實物如江蘇無錫錢公達妻周氏墓出土了一套永樂年間(1403-1425年)江南地區富有人家流行的女套裝:繡緣素羅短袖夾衣、萬字田格紋綺長袖夾衣、素紗單裙和釘金繡牡丹紋緞鞋。
【素紗單裙】
(江蘇無錫周氏墓出土)
從審美的角度而言,素紗單裙素雅含蓄,而藏在裙擺內的釘金繡緞鞋卻在不經意間隱約露出金色絲線刺繡的牡丹紋。
暗花馬面裙
以暗花絲織物為面料的馬面裙在明代極為流行。根據底部組織結構的不同,明清時期的暗花絲織物可分為平紋地的暗花絲織物、斜紋地的暗花綾、緞紋地的暗花緞、絞經類暗花紗羅及起絨類暗花絲織物。
【團窠雙龍戲珠紋暗花緞裙】
(明代寧靖王夫人吳氏墓出土)
團窠雙龍戲珠紋暗花緞裙由兩片一腰裙式組成,腰為布制,長約110厘米。兩頭有系帶。每片裙身由三幅半織物拼縫而成,兩頭有系帶。裙身為暗花緞,團窠雙龍戲珠紋。
【曲水如意云紋羅裙】
(江西九江荷葉墩萬黃氏明墓出土,中國絲綢博物館藏)
曲水如意云紋,以滿地的曲水幾何紋為骨架,內嵌如意云紋,寓意綿長不斷,為明代常見的吉祥圖案。
【明代墨綠色暗花紗單裙】
(孔子博物館藏)
裙由六幅料拼縫而成,腰鑲白色紗緣。中部飾云鳳紋膝襕,上下卍字紋為邊;裙邊織海馬紋等紋飾。
裙擺內襯橘紅暗花紗邊,裙擺處露出內襯的一條橘紅暗紅紗邊,除了能用來豐富裙子色彩外,還能防止裙擺磨損。尤其在裙子右側打褶接近裙身的面料底擺還織有橘色條紋二條,和底擺露出的鑲邊呼應。
織金馬面裙
明代紡織流行遍地金裝飾手法,將加入的金線織成小朵動植物花紋,四方連續排列,布滿全幅布料。此種裝飾形式多見于明代早期和中期版畫、容像畫等,其實物如北京定陵孝端皇后棺內出土的明萬歷紅織金八寶紋羅馬面裙。
【明萬歷紅織金八寶紋羅馬面裙】
(北京定陵孝端皇后棺內出土)
妝花馬面裙
“妝花”是織造技法的名稱,是指以彩色緯紗以二重緯的方式通過通梭或短梭的工藝技法顯現花紋。明代的妝花織物,在織造工藝技術上更趨成熟,織物品種繁多,有“妝花紗”“妝花羅”“妝花緞”“妝花絹”“妝花錦”等。
【明代蔥綠地妝花紗蟒裙】
(孔府舊藏)
明代蔥綠地妝花紗蟒裙以織金妝花工藝織龍鳳紋飾,適用等級較高,非品官及外命婦可以自行織買范圍,故此判斷此間馬面裙應為賜服。
明代蔥綠地妝花紗蟒裙局部圖
該裙的主面料為二經絞底子上平紋組織顯花,紋樣為纏枝蓮花與茶花紋。桃紅色的裙腰搭配,裙身的上暗紋以及裙底的片金勾邊工藝,正是這些細節的襯托而顯得這條馬面更加絕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