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甲”,在《漢語詞典》中,意指“古代用于保護戰馬的專用裝具,又稱馬鎧”,一般分為兩類,一類用于保護駕戰車的轅馬,另一類用于保護騎兵的乘馬。主要是皮質的,面上髹漆,并常畫有精美圖案。
因此,馬甲最初可謂之是“馬的衣服”。后經世之演變,漸漸流變為人類服用的一種服裝形式。
馬甲,也叫背心、坎肩,指的是不緊身的無袖上衣。其在我國已有千余年的歷史,其間不斷地更迭進化,直至清朝時期確定了“馬甲”的名稱與基本形制。
馬甲
圖源|牛犁,崔榮榮著《繡羅衣裳》第80頁
從其傳承以及演變來看,馬甲的形制變化從秦漢時期的“裲襠”、南北朝時期的“裲襠鎧”、唐朝時的“半臂”、宋元時期的“褡護”發展到明朝的“罩甲”“比甲”以及清朝的“馬甲”。
秦漢的裲襠是一種無袖的上衣,屬于北方之游牧民族傳入中原地區的異族文化。
裲襠,其一當胸,其一當背,因以名之也。——東漢劉熙《釋名·釋衣服》
它的最初形式只為兩片,其前、后兩片在肩部及腋下均釘數對絲絳或紐袢,穿時系之,使兩片相連。
且多作兵服或內裝,作內裝多穿在袍衫之內,不需用時,脫下非常方便,只要把手伸入袍衫之內,解開絲絳或紐袢即可,可免脫穿外衣之勞。
南北朝的裲襠鎧亦稱“兩當甲”,是南北朝時期士兵的主要裝備。
裲襠鎧的材料則大多采用堅硬的金屬和皮革。鎧甲的甲片,有長條形和魚鱗形兩種,比較常見的則是在胸背部分采用小型的魚鱗甲片,以便于俯仰活動。
唐朝的半臂,又作半袖,是從短襦演變而來的一種半袖對襟衫。半袖、對襟、長與腰齊,兩袖寬大而直,不掩肘。
唐代半臂襦裙示意圖
圖源|黃強著《中國歷代服飾》
唐代半臂有兩種穿法,一種是加罩在短襦之外,猶如今日之馬甲;另外一種是先穿半臂,再在半臂上加罩襦襖袍衫。
宋元的褡護,也作“搭護”,元代的一種半臂或背心。南宋遺老鄭思肖詩有“笠氈靴搭護衣”,并自注謂:“搭護,元衣名。”這是一種皮衣,有表有里,較馬褂長些,類似半袖衫。明清的罩甲亦是由此演變而來。
明代的罩甲,古代士庶男子所穿的一種長背心式的大外套。由于通常都穿在衣服的外面,故稱之為“罩甲”,也稱“齊肩”。
罩甲一般為圓領、短袖或者無袖、長度過膝,用紗羅纻絲為料,穿著時多罩于窄袖衣外。
明代繪畫中的罩甲
圖源|擷芳主人微博
此外,明代還有一種服飾比甲。比甲最早的出現可以追溯至元朝。
據《元史》載,比甲是一種無領、無袖、兩側開衩的對襟馬甲,相較于現代馬甲形式,區別不大,僅是長度較長,一般長至臀部或至膝部,有些更長,離地不到一尺。
又制一衣,前有裳無衽,后長倍于前,亦去領袖,綴以兩襻,名曰“比甲”,以便弓馬,時皆仿之。——《元史》
比甲為對襟、無袖,左右兩側開衩,長度至膝的背心,可掩蓋上身襖衫,明代比甲大多為年輕婦女所穿,而且多流行在士庶妻女及奴婢之間。
到了清代,這種服裝更加流行,并不斷有所變革,后來的馬甲就是在此基礎上經過加工改制而成。
經過長時間的歷史演變,馬甲至清朝的形式,已與現代馬甲形式極為相近。清代馬甲雖然是從宋明時期無袖裝比甲演變而來,但與比甲形制和規范有著明顯差異。
清代馬甲
清代的馬甲,多為立領,一般穿在袍的外面,作為外衣穿用,因此造型也相對窄小合體。
其最特別之處在于其門襟的變化,有對襟、大襟、琵琶襟(又稱曲襟或缺襟)、一字襟和人字襟諸式,并有棉、夾、單、皮四種供不同季節選擇。
之所以清代稱之為“馬甲”,源于游牧民族騎馬所穿的這類坎肩背心不能太長,衣長以騎上馬后遮腰臀為標準,通常是一種標準的“短衣”。
且為了著裝后衣身平服,還會在馬甲底擺的前后中縫及左右側縫開衩,甚至以開衩多少、開衩位置分出了等級尊卑。于是,馬甲在清代服飾史上逐漸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形制。
暗花綢立領偏襟馬甲
清代中后期,隨著滿族服飾逐漸漢化,固定領型的時尚的影響由女裝而及男裝,馬甲這類小件服裝更是成為“領型”時尚的新潮載體,以至于到了晚清民國男子長衫和之后女子旗袍的流行時代,固定的衣領已經完全成為整件服裝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縱觀我國服裝發展歷史,馬甲服飾的變化基本遵循了“無袖無領的上衣”的形制,只是在馬甲的長度、領形、袖長和開門襟方式四方面進行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