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城市建筑成就舉世矚目,人民大會堂等北京十大建筑堪稱經典之作。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城鎮化快速推進,一批現代建筑充滿時代氣息、美輪美奐。但在城鎮化快速推進的進程中,也出現了形形色色的“奇葩建筑”,不斷沖擊社會公眾的審美底線,引發人們強烈吐槽。對此,習近平同志指出,城市建筑貪大、媚洋、求怪等亂象由來已久,這是典型的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現,也折射出一些領導干部扭曲的政績觀。當前,治理城市建筑亂象需要多措并舉,尤其要確立文化自信。

城市建筑五大亂象
亂象一:崇洋。這些年來,復制國外地標性建筑的山寨之作在不少城鎮粉墨登場,以美國白宮的出鏡率為最高。同時,篤信“外來的和尚會念經”,請外國人進行建筑設計之風也迅速蔓延。我國四大一線城市2006年以來興建的19座大型地標建筑中,主設計師為外國人的達15座之多。一些在西方都很難被付諸實施的“超前衛”建筑設計,在我國也有人追捧,西方建筑理念如水銀瀉地般在我們的一些城市流淌,我國儼然成為國外建筑設計師建筑理念的“試驗場”。
亂象二:求怪。相較于崇洋追外的洋派建筑,一味追求怪異造型而罔顧安全、不講實用的雷人設計更是屢見不鮮。一些號稱“后現代”“反力學”的奇異建筑紛紛出籠,與周邊環境極不協調,與大眾審美大相徑庭,與民族文化格格不入。不少設計師以是否具有視覺沖擊力作為主要價值取向,認為顛覆傳統、與眾不同就是“標志性”,似乎什么樣的建筑形態都有存在的理由。
亂象三:趨同。“擦黑板式”的舊城改造屢見不鮮,城市的傳統個性蕩然無存。建筑設計師相互抄襲司空見慣,為了趕工期、搶時間,往往東拼西湊、照抄照搬,大中小城市如同個頭不一的“一母同胞”。城市模樣雷同、呆板,火柴盒般的“水泥森林”遍布神州大地。一眼望去,各個城市幾乎是清一色的高樓大廈和千篇一律的市政風貌。

亂象四:貪大。近些年來,各地大都做起了“大規劃”。一時間,大廣場、大馬路、大街區、大立交、大草坪紛紛上馬,競相比高、比大、比技術難度。一些地方政府出資的項目在這場競賽中推波助瀾,不時有新建筑刷新全國乃至全球建筑高度、體量等紀錄。在全國的地級市中,不少城市正在規劃建設“國際大都市”。有人預計,到2022年中國摩天大樓將達1300多座,是美國的2.5倍。
亂象五:逐奢。一些地方政府財力有限,卻樂于上馬一些華而不實的奢華工程。在嚴重缺水的地方挖人工湖、建大噴泉,打造“北國江南”;對城區道路反復開膛破肚,還稱之為“實施暢通工程”;安裝價值不菲的景觀燈,打造“不夜城”。這些不計成本的“燒錢”建筑,有的被作為夸功炫績的工具,有的則淪為貪官與不法商人利益輸送的溫床。
建筑是石頭書寫的史書,是最為顯像的文化符號。城市建筑之所以亂象叢生,一些地方以權代法的決策者、唯領導馬首是瞻的設計師、將可行性研究做成“可批性”研究的職能部門,都難辭其咎。但究其根本,城市建筑亂象暴露的是扭曲混亂的價值標準和陷入迷茫的文化傳承,反映出我國建筑行業缺乏文化自信。治理城市建筑亂象,關鍵是確立文化自信,推動建筑文化在中國文化序列中展現獨特魅力和厚重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