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椅古村位于湖南省懷化市會同縣高椅鄉,2007年被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因其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地形宛如一把太師椅而得名。這里曾是水陸交通樞紐,是歷史聞名的煙土之路的必經之地。
整個村寨共有五百九十多戶兩千兩百多人,其中百分之八十五的村民為楊姓,系南宋威遠侯楊再思的后裔,侗族。
從整體來看,高椅古村的先輩們將優美的生態環境和富有哲理的規劃布局融合在一起。古村以五通廟為中心,每棟建筑坐北朝南,外表相似,呈梅花狀分布排列,巷道與封閉式庭院呈八卦陣式,將村落分為五個自然村莊。村內保存有明洪武十三年到清光緒七年五百年間的古民居建筑104棟,總建筑面積近2萬平方米。
高椅古村是湖南省迄今發現的規模較大、保存較完整的明清時期古民建筑村落,被專家譽為“江南第一村”、“民俗博物館”。無論從古民居建筑群落的地理分布還是建筑的形態特點、以及內部結構與周圍山水園林、地形水系的關系,高椅古村都極具人文特質。
連接家家戶戶、村與村的道路縱橫交錯,宛如網狀,如同迷宮。據村民講述,村子里的人一般只走幾條主要的路,很多阡陌相通,但無人敢行,就是當地上了年紀的人也不一定能知道村里的每條小道通向誰家。據說幾百年來,這個村子從未受過土匪、強盜的騷擾。
據了解,高樓古村最古老的銘磚是明洪武十三年的,迄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它是能夠比較真實、完整地反映明清時期鄉村居民生產生活的一處古民居村落,具有古建筑規模大,時間跨度長,歷史風貌真的特點。千年高椅,明清遺韻。在這里,既可瀏覽精細巧妙的木雕窗花,鱗次櫛比的古民居,曲徑幽深的青石巷,還可領略厚重的農耕文化,感受濃郁的民俗風情。
高椅人為了弘揚祖德,將“關西門第”、“清白家聲”、“清白堂”、“耕讀傳家”等牌匾高掛門楣之上,并以此作為庭訓,告誡后人“清清白白做人,清清白白為官”。村內最古老的銘磚是明洪武十三年的,迄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據統計,明清時期,高椅村共出文武人才二百九十三人,民國時期會同縣有大學生十人,其中四人為高椅村人。改革開放以來,該村有各類大、中專畢業生一百八十多人。
像許多古村一樣,高椅的原住居民依然在這里平靜的生活。這里民風淳樸,許多傳統習俗流傳至今,有“耕讀文化”的美譽。在這里可以欣賞民族歌舞表演,品嘗侗族農家飯菜,居住侗寨木樓,體驗侗家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