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建筑,有一種難以言喻的美。尤其那精致的門窗,在古人眼里,猶如天人之際的一道帷幕,門是外與內的屏障,窗是內與外的交流,門窗形成了整個建筑中最獨到的風景。
在中國古建筑裝飾文化史上,窗蘊含著博大精深的文化意味,如今再見這道帷幕,別有一番韻味,它們穿越千年而來,是一種經典極致的美。
最初的窗子稱為為“囪(cōng)”,它是人類穴居時期為了采光和通風的需要,在洞穴的頂端鑿的小洞。后來人類脫離穴居筑起了房子。便在房子的墻上開洞稱為牖(yǒu)。
秦漢以來,窗子隨著建筑審美不斷變化,從單純的透氣采光,變成了文人對美的純粹追求。
講究的人家,會聘請有經驗的工匠按照木材的自然紋理,合理使用每一塊木頭,保留下來的不僅有木材原來的紋路,更有色澤和質感。一塊上好的楠木或桃木,就這樣在能工巧匠的雕琢之下,變成了室內的一景。
歷經百年,愈久彌香,這種原始的樸素,鑲嵌在粉墻黛瓦之間,環繞四周小橋流水、楊柳石板,最難忘便是這古色古香。
古代窗戶種類繁多,有檻窗、支摘窗、什錦窗等。支摘窗亦稱和合窗,即上部可以支起,下部可以摘下,其內亦有一層,上下均固定。
什錦窗多用于四合院的游廊及宅院中,其外廓有圓、方、多邊、銀錠,扇面、器物、果蔬,傳統文化的美學要素,在窗上盡得風流。
窗子的雕刻工藝,是中國工匠數千年來摸索形成的傳統技藝,在雕刻手法上也頗為繁復。
門、窗、隔斷每個部件都被工匠精心飾以不同的圖案,福(蝙蝠),祿(梅花鹿)、壽(鶴)、喜(喜鵲),牡丹(富貴)、蘭花(君子)等是最常出現的傳統吉祥圖案。除此之外,故事紋和人物紋的窗檻,則讓這些古老的木制品妙趣橫生。
中國人喜歡“猶抱琵琶半遮面”——美妙的風景一定不是直來直去,開門見山的。窗戶觀景因有了窗框的邊界,就形成里外兩個世界。人在窗內,景在窗外,伸手可得,收手即離,景如畫,人旁觀,推窗出門,人即入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