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括天下之美,藏古今之勝”,江南園林是中國古典園林的杰出代表,它特色鮮明地折射出中國人的自然觀和人生觀。
杭州的園林也曾是江南園林的代表,有專家指出,南宋時期有文獻記載的杭州私家園林就有百余座。
如今,美麗的西子湖畔,仍留存了若干古典又風雅的園林,春秋冬夏,都可以步入其中,一賞江南園林之美。
1、郭莊
郭莊,建于清朝后期,園主人郭士林據唐朝中興名將郭子儀的封號“汾陽郡王”而雅稱園林為“汾陽別墅”,杭州人則習慣稱之為郭莊。
郭莊是杭州現存完整的私家花園,又占據西湖絕佳的景觀位置,是名副其實的“西湖古典園林之冠”。
郭莊分為“靜必居”和“一鏡天開”兩部分,中間以“兩宜軒”相隔,是典型的前宅后園格局,前宅“靜必居”為宅居部分;中心為一荷塘,周邊是居家、會客之仿清建筑;室內陳設精致典雅,古色古香。后者“一鏡天開”為園林部分,是以水為主題的精致花園。主人引西湖水入園,園中有湖,名為蘇池,池形如鏡,一鏡天開。
郭莊里有許多與蘇東坡詩詞有關的建筑,它們與西湖相互映襯著,向無數后來人講述這位文豪與杭州的故事。
比如西湖邊的“景蘇閣”,透過圓圓的門洞,可以看到綠意盎然的蘇堤。“景”字有多重含義,既代表蘇堤美景,又表達了園主人對蘇東坡的景仰之情。
2、花港觀魚
花港觀魚公園位于蘇堤南段以西,在西里湖與小南湖之間的一塊半島上。南宋時,有個名叫盧允升的內侍官,在花港一帶建造了私家園林“盧園”。他在園內開池引水,堆土疊山,廣種花木,蓄養了數十種異種魚,一時吸引了許多游人。到了宋寧宗時,宮廷畫院畫師馬遠等人創造了“西湖十景”名目,盧園名列其中,題為“花港觀魚”。
花港觀魚經歷了康熙時期的鼎盛歲月,康熙和乾隆下江南游西湖時,分別題字于碑陽陰雙面,這在我國碑林史中僅此一塊。后因年久失修,僅剩一池、一碑、三畝地。解放后,從1952年開始,先后兩次對花港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和擴建,如今已建成占地面積約300畝的大型公園。
公園分為紅魚池、牡丹園、花港、大草坪、密林地五大塊。景區中魚、花、港連動,亭、榭、橋相映,春夏綠色成蔭,秋冬紅葉賽魚。
此外,園中的景觀取名都與魚、水、花相關,如:魚樂園、揖湖、樂水亭、牡丹亭、綰波亭、梅影坡等。
地址:西山路5-1號
3、汪莊
西子賓館,原系汪裕泰茶莊,始建于1927年,為西湖四大名園之一。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汪莊新建主樓、配樓、連廊以及寬廣草坪、雪松樹叢,并改稱西子賓館,對外開放。
酒店位于世界文化遺產——杭州西湖南岸,雷峰夕照山麓。不僅大隱隱于市,更隱含了純正的江南氣韻。
舊時的西子賓館,有翠芳園、真珠園、白云庵、雷峰塔、乾隆釣臺等名勝。上世紀50年代,汪莊改建后改名西子賓館,接待過數不勝數的國內外領導人和各界名人。
西子賓館獨攬1560米私家湖岸線,走進去,大片的湖光山色呼之欲出。在這里,你可以坐擁雷峰塔下的絕佳觀景位置,來一次和G20領導人同款的拍攝打卡,又可輕松避開游湖的人群,盡情享受西湖之美。
地址:南山路37號
4、胡雪巖故居
“建筑是活的歷史,是可以觸摸的時代記憶。”胡雪巖故居作為我國晚清私家宅邸的典型代表,也是杭州現存最大私家園林之一。
高墻之內,廳堂院落、亭臺樓閣、花木魚禽、疊石理水自由布局,錯落有致,集居住功能、園林美學于一體,處處氤氳著江南韻味,是晚清時期典型的江南園林的代表,充分體現了“幽、雅、閑”的意境。
芝園的設計理念來源于西湖景觀,以池代湖,以徑為堤,融入了諸多西湖元素。通過掇山、疊石、理水等創作技巧,以“勺湖寸山”突出園林中的山水之美,給人以“雖為人作,宛自天開”的自然觀感,達到“天人合一”的意境。
地址:元寶街18號
5、曲院風荷
“曲院”原名“麯院”,是南宋朝廷開設的釀酒作坊,取金沙澗的溪水造曲酒,聞名國內。現位于岳飛廟前面。近岸湖面養殖荷花,夏日,和風徐來,荷香與酒香四處飄逸,令人不飲亦醉。后曲院逐漸衰蕪,湮廢。清康熙帝品題西湖十景后,在蘇堤跨虹橋畔建曲院風荷景碑亭,景觀得以復現。
舊時的曲院風荷局促于西里湖一隅,頗有些名不副實。近些年經過擴建,現囊括岳湖、竹素園、風荷、曲院、湖濱密林區5個景區,面積達426畝,成為西湖環湖地區最大的公園。
作為西湖十景之一,曲院風荷不止有夏荷,也是春日的賞櫻好去處。水榭曲橋、碧波粼粼,岸邊的櫻花瓣接連花枝,向上舒展或向水低垂,別有一分古雅風情。
地址:北山街89號
6、燕南寄廬
燕南寄廬是一座具有獨特風貌的歷史建筑。這座老宅的所有房屋都是江南風格的傳統建筑,但是,整個院落的布局卻完全是北方風格——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這樣風格的老建筑,在杭州可能找不出第二座。
這座宅院的主人就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蓋叫天(1888—1971),河北高陽人,因此將老家的四合院布局帶到了杭州西湖;他原名張英杰,號燕南,就將自己的名號“燕南”刻在了自家的門額上。
燕南寄廬始建于1926年,至今已有80多年歷史。蓋叫天在此招待過梅蘭芳、周信芳等同行,也接待過周恩來、陳毅等老一輩革命家。故居不僅記錄了近代戲劇發展的一些片斷,也見證了老一輩革命家對藝術家的尊敬和關懷。
如今,燕南寄廬已被辟為“蓋叫天故居紀念館”,并成為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課堂”。
地址:趙公堤5號
7、劉莊
清末,它是門禁森嚴的私家園林,新中國建國后,在1954年改建成了專門接待國家元首的國賓館,它就是美名遠揚的“杭州西湖國賓館”,以建筑精巧、陳設典雅而名列“西湖第一名園”。
回溯百年,賓館的前身是由劉莊、康莊等私家園林構建而成。如今的園林布局,房屋建筑是我國著名園林專家、建筑大師戴念慈先生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重新設計改建,又經過九十年代末期,新舊世紀交替之年大規模的翻建整修建成的。
亭臺樓閣、小橋水榭、曲廊修竹、古木奇石,入眼皆景。擇此而居,可享春訪桃花夏觀荷,秋來賞桂冬瞻松之趣,更有竹風一窗,荷風半床的清恬之境。抬眼東望,湖上十里盡收眼底。
百年來,劉莊有過輝煌,見證過歷史、獲得過新生。曾被我國第一代領導人視為第二故鄉(毛澤東主席常來此處居住),也曾代表浙江人民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國第二代、第三代領導人和外國元首以及四方賓客,獲得了極高的榮譽。這里曾發生過兩件震驚中外的大事: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在此起草;《中美聯合公報》在此簽署。至今,這兒還保留有毛澤東讀書處。
而今,她正以飽滿的熱情、優雅的環境、獨具匠心的園林、高品味的居室、齊全的配套設施設備和豐富的人文景點,恭迎四海貴賓。
地址:楊公堤18號
8、西泠印社
雅居西湖孤山的“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向人們展現天地山水間中國文人最質樸的“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在這里,金石與書畫渾融一體,晚清動蕩時局的創社“西泠四君子”在跨時空的凝望中體悟金石印學中蘊含的君子之道與立世哲學。
西泠印社的魅力不僅在于其于金石篆刻間的深厚底蘊,園林景觀本身亦是一絕——園林建筑布局緊湊,設計精巧;大小十來座亭臺,依山旁勢,安置在山坡、水池、曲徑、疊石之間,構成一個高低參差、疏密有致的整體,堪稱江南園林之佳作。
在這里,你可以感受山林草木間碑刻的溫度,探訪前人漱清源以滌穢的雅集,進行穿越時空的對話,在紛繁世相中安頓內心。
9、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是西湖十景中最具特色的水上園林景觀,全島面積約為7.67公頃,在西湖三島(湖心亭、阮公墩)中位居第一。
島上花木扶疏,古樟參天,曲橋蜿蜒,步步有景;春天有垂柳拂波,夏天有魚戲蓮葉,晨晌昏夜、晴霧雨雪,四季有景,四時不同,恍若上古傳說中的世外仙山蓬萊島,因而得了一個“小瀛洲”的美名。
從空中俯瞰,小瀛洲島就像是一個“田”字,外圍一圈環狀堤埂全長約有928米,走完一圈大概需要30分鐘,東西方向的內堤寬約8.5米,長度約232米,南北方向是曲曲折折的水上小橋,主要的人文景觀都集中在南北向的中軸線上,外圍堤埂以觀賞自然景觀為主,濃蔭匝地,處處可見大葉柳、香樟、紅楓、芙蓉、紫薇、桂、梅等植物。
三潭印月的亭子很多,各有各的特點,比如下面這座初建于清康熙年間的“我心相印亭”,其歷史比島上其他亭子都更久遠,文化內涵也更為深厚。
“我心相印”本是佛教禪語,原意為“不須言,彼此意會”,人們經常把“我心相印”這句佛家用語引申為“心意相通”。然而,現在的小情侶們更是愛把“我心相印”引申為“心心相印”,紛紛前去合影打卡。
我們熟悉的人民幣一元紙幣背面圖案,正是采景于三潭印月景區中的三座石塔。
傳說湖中的三座石塔最早出現在北宋時期,當時的杭州知州蘇軾派人疏浚西湖,為了顯示湖泥再度淤積的情況,特意命人在湖中建三塔作為標記,三塔連線以內禁止種植菱芡等水生植物。斗轉星移,世事變幻,蘇東坡的三塔已經不存于世。到了明代萬歷年間,有識之士修繕小瀛洲時,仿照前人做法在西湖里復建了三座小石塔,就是今天我們眼前的這三座。
地址:西湖區西湖中部偏南
10、杭州花圃
杭州人向來有愛花、種花的良好習俗,南宋時陸游詩有“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說的就是此習俗。
杭州花圃建于上個世紀50年代,位于西湖景區楊公堤流金橋至臥龍橋段西面,前臨西湖,后倚西山,環境優美,布置精巧,被譽為“西子湖畔的一顆明珠”。
2003年,杭州花圃請來著名園林規劃專家孟兆楨院士作為主導者,新建了天澤孚應、小隱園、菰蒲水香、翠谷聽香、水芳巖秀、清漪神游等景點;通過創新設計,讓各景點錯落有致地相互銜接,曲曲折折的水域環繞其間,于幽雅寧靜處隱隱透露出文化氣息,使這里成了一處不可多得的“花文化”佳境。
如今的花圃總占地達28公頃,內部共分為盆景、月季、蘭花、菊花、香花、露地草花、水生花卉、溫室花卉、牡丹芍藥九個區。
杭州花圃以生產、收集和保存各類園林花卉及盆景而著稱,一年四季,都有不同色彩的花卉盆景,一年四季花開不斷。
地址:西湖區楊公堤29號
11、平湖秋月
說起“平湖秋月”的歷史由來,從南宋定下杭州西湖十景,直到清初,平湖秋月無論是在詩人的賦詩還是在畫家的描繪中,呈現的大多是乘船游湖賞月的情景。而它真正定位是在白堤與孤山相接之處。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清康熙皇帝品題西湖十景,將原龍王堂改為御書樓,樓中供奉御題“平湖秋月”書跡,樓前鋪筑凸出西湖水面的石砌平臺,圍以闌干,旁構水軒,檐下懸按御題景名刻制的匾額,后來又在偏東側建造御題景碑亭。從此,“平湖秋月”被確定在這塊能讓人盡興領略西湖秋月的地方。
平湖秋月附近一帶散落坐落著月波亭、梅鶴軒、湖天一碧樓等建筑,然而,你可能想不到,在幾十年前,這些建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羅苑”,也叫“哈同花園”。哈同是一位在上海發家的猶太富商,人生極富傳奇色彩。1919年,哈同向當時浙江省督軍楊善德行賄,購得御書樓西側部分土地修建私人別墅“羅苑”。
在建造別墅的過程中,為了獲得更大的使用面積,哈同的手下侵占西湖邊的公共用地并填湖造地,打樁3000多根,占水域近1畝。由此建造的水榭,伸出湖面達3米多。此外,他還修起了高聳的圍墻,拒絕市民入園參觀。
1927年北伐軍進入杭州后,新建立的地方政府順應民意將羅苑收歸公有。收回后的羅苑,被劃給了浙江大學。928年前后,蔡元培在杭州西湖創建“國立藝術院”。在為這座新校尋覓校舍期間,蔡元培以一塊銀元的象征性代價,向當時的浙大校長租下羅苑4000多平方米的地產、建筑等。
此后30年,在羅苑這塊土地上,孕育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所高等藝術學校,即今天的中國美術學院,一代藝術大師在這塊土地上,茁壯成長。
解放后,國立藝術院遷址南山路。1956年,杭州市園林文物管理局決定還湖于民,遂拆除哈同花園圍墻,并擴建和改造了八角亭、“湖天一碧”樓和四面廳,這些一同組成了今天的平湖秋月景點,使之真正成為人民的財產。
地址:孤山后山路1號
12、文瀾閣
文瀾閣位于孤山南麓,浙江省博物館內,初建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在原圣因寺遺址上建立,建筑和園林布局緊湊雅致,為典型的江南庭院建筑。2001年,文瀾閣作為清代古建筑,被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此處園林布局主要特點是順應地勢的高下,適當點綴亭榭、曲廊、水池、疊石等,并借助小橋,使之互相貫通。主體建筑仿寧波天一閣,為重檐歇山式建筑,外觀二層,中間有一夾層,實際上為三層。
建筑東南側有一碑亭,碑正面刻有清乾隆皇帝題詩,背面刻有頒發《四庫全書》上諭。東側亦有一碑亭,碑上刻有清光緒帝題“文瀾閣”三字。
文瀾閣是清代為珍藏《四庫全書》而建的七大藏書閣之一。歷數清代其它書閣,或坐落皇家禁地,遠離戰火,或遭點火焚毀,閣史中斷,唯有文瀾閣與其《四庫全書》經歷了多重曲折與磨難依然屹立于西子湖畔,承載著厚重的文化內涵,向世人傳遞著源遠流長、綿延不絕的文化品質和人文精神。
如果有機會到孤山游玩,可不要忘了走進文瀾閣游覽一番!
地址:孤山路2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