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中文字幕mv在线,好吊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乡下乳妇奶水在线播放,四房播播五月天

 
 

古代服飾文獻的查找方法

我要發布     發布日期:2021-09-18 13:17:32  來源:經典古籍庫  作者:謝大勇
核心提示:服裝是中華民族文化領域的重要元素、歷朝歷代政治變革、經濟發展、文化變遷、軍事風云、民風民俗等無一不在服裝上留下印記。

  服裝是中華民族文化領域的重要元素、歷朝歷代政治變革、經濟發展、文化變遷、軍事風云、民風民俗等無一不在服裝上留下印記。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在遼闊的國土范圍內,我們的祖先從“遮前避后”到“衣冠楚楚”,從“衣毛帽皮”到“冠冕堂皇”到底發生著怎樣的巨變,十分具有研究價值。如何做好服飾研究,要求我們具有一定的基本功,才能在浩如煙海的古代文獻中尋找到自己所需的材料。


  1、首先要求熟悉古代服裝服飾文化,掌握一定的基本常識。


  中國古代服裝自從滿足了遮風避雨的基本功能之后,便與政治制度、禮儀程序緊密結合。早在周代中國已經具備了較為完備的服飾制度,中國古代的服裝雖然也有時尚的意味,但是更多的是承載著“分親疏,辨貴賤,明等威”的社會功能。此外因中國國土處于地球經緯度的位置而產生的氣象與物產榮枯的自然狀態,古人據以為說。涉及色彩與金木水火土等物質的關系,色彩與天、地、東、西、南、北、中等方位的關系,色彩與春、夏、秋、冬季節的關系,色彩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星座及其標識等天像關系,涉及到色彩與甲乙丙丁戌已庚辛壬癸等天干紀年關系,與相應地演化出歷朝歷代的色彩崇尚關系等,表述為中國古代將青、赤、黃、白、黑稱為“正色”,認為正色的地位尊貴,而將兩正色相合所生的變化,稱之為“間色”,認為其色卑,并由此而派生出色彩使用的等級觀念。此外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服飾文化的相互學習,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相互交融,給中國歷史帶來的幾次大的服飾變化和變革,而形成發展了中國服飾文化的東方特色。在服飾紋樣方面中國古代即有“歲寒三友”等寓意紋樣、又有“龍鳳呈祥”等吉祥圖案,即有表現官階的“補服”,又有少數民族的各種動植物等紋飾,同樣表現出鮮明的東方特色和地道的地域特征。



  2、目錄學是致用之學,充分利用和分享前人的成果。


  張之洞在《書目答問略例》中說:“讀書不知要領,勞而無功。”查找古代服裝文獻和做其他文獻工作一樣,首先需要借助相關目錄,不懂目錄學的人也可以找到史料,但是不能有系統、有重點、有門徑地去搜集。王鳴盛《十七史商榷》第一條即說:“目錄之學,學中第一緊要事,必從此問涂,方能得其門而入,然此事非苦學精究,質之良師,未易明也。”在運用目錄上,一是要利用專業的書目資料,在整理有關服飾方面的文獻的工作中,我們翻閱了《上海古籍出版社五十年圖書總目》和《新中國古籍整理圖書圖書總目錄》等目錄。我國大規模的服裝史研究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對于古代文獻中服裝資料目前還沒有人系統收集。而對于古代服飾文獻書目的研究以李之檀先生的《中國服飾文化參考文獻目錄》最為全面。該書收錄各種服裝服飾文獻達9000條之多,可以說是查找古代服裝文獻的入門捷徑。其次是充分利用相關文獻資料附錄的參考文獻和書中引用的資料線索,例如在我國比較早的研究成果有孫機先生的《中國古輿服論叢》,沈從文先生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和周錫保先生的《中國古代服飾史》。沈從文先生主要從文物角度研究,周錫保先生更多地從文獻入手。還有高春明先生的《中國服飾名物考》、黃士龍的《中國服裝史略》等許多圖書都大量引用古代文獻,提供了豐富的資料線索。


  在實踐中有一件事情有些體會,在搜索引擎快步發展的時代,從檢索的廣度與深度問題來說,搜索引擎和傳統書目各有千秋。一般來說搜索引擎檢索比較寬泛,傳統書目專指性較高。例如若要查找清代王侃的《皇朝冠服志》,無論檢索人名或書名都得不到理想的結果,而利用手工檢索得知王侃的《巴山七種》之一為《皇朝冠服志》。因此應該注意二者的結合使用。另外對于搜索來說,得到容易,出錯更容易。


  3、重視類書的作用,力爭事半功倍。


  類書是輯錄古籍原文中的部分或全部資料,按類或按韻編排,以便于尋檢、征引的一種工具書。是我國古代百科全書性質的一種資料匯編。我國歷來就有編纂類書的傳統,“類書起源甚早,至唐而盛。此因科舉對策,便于檢尋。”我國古代類書之祖當首推魏時之《皇覽》,唐代有歐陽洵等奉敕撰的《藝文類聚》,虞世南撰修的《北堂書抄》,宋代有李昉等人編修的《太平御覽》和王欽若、楊億等輯的《冊府元龜》,明清兩代官修和私輯的類書更是汗牛充棟,其中《永樂大典》和《古今圖書集成》最具代表性。類書的價值在于:一為保存我國古代大量的接近原作的珍貴資料,以供校勘典籍、檢索詩詞文句、查檢典故成語出處之用;二為研究者直接提供了專題研究的資料。


  查找古代文獻資料時,類書的作用不可忽視。類書雖然不是第一手資料,但是對于我們熟悉古代服飾文獻,迅速集中相關資料很有利。趙含坤先生的《中國類書》匯編介紹了1600余種類書,其中明確指出有“冠履門”“衣服目”“冠章首飾”“服飾職官”“章服”的類書就有100余種。我們盡可以按圖索驥,順藤摸瓜。


  4、輿服志的材料比較集中,是獲取“官方”信息的重要途徑。


  歷朝歷代對服飾的要求,通常以政令的形式公布并嚴格執行,僭越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正史的“輿服志”或“車服志”記錄了服飾的形制、服章的等級、服色的要求,皇帝到文武百官服裝服飾的規定與變化。這部分材料比較集中,查找相對容易一些。



  5、政書是搜尋服飾制度必不可少的種類。


  政書是在“志”以外專門講述典章制度沿革變遷,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等發展狀況的書籍。在“十通”和一些“會典”“會要”等政書之中,有許多涉及服裝服飾的內容,比如群臣服章制度、后妃首飾制度、天子加元服、輿服、儀衛、器用、禮儀制等章節都與服裝服飾密切相關。這一類材料,是研究當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具體材料,說服力是比較大的。它使我們能夠了解各朝代服裝服飾的具體情形。例如《大明集禮》就是一本圖文并茂的古籍,對明代的各種官服都繪有詳細的圖片。


  6、注重個人專著,探究服飾專題。


  服裝專著是重要的古代文獻。在我國有許多前人對一些門類的服裝服飾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考證,對我們現在的研究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對于這些個人專著應該十分重視。這些專著有《深衣考》《深衣考誤》《弁服釋例》《古經服緯》《胡服考》《野服考》《皇清職貢圖》《蜀錦譜》《婦人鞋襪考》等書籍,也包括了《三禮通釋》《禮書通故》等書籍的部分章節,同時包括了《妝臺記》《髻鬟品》《帶格》《補服考》《翎頂考》《釋繒》等文集中包含的文章。


  查找此類資料需要更多地借助工具書,《中國叢書綜錄》《清代文集篇目分類索引》《中國古籍叢書》《中國歷代書目叢刊》等等都對我們有很大幫助。


  7、訓詁字詞之書不可或缺,搭建古今字義的橋梁。


  由于我國服裝服飾源遠流長,無論從名稱還是形態都發生了許多變化,因此我們有必要借助古代的訓詁與辭書。我國古代有許多這方面的著作,例如《釋名》《方言》《說文解字》《中華古今注》《一切經音義》等等。在西漢人史游所著《急就篇》中就收錄了有關服飾的漢字200多個,名詞百余條。這部分古代文獻也應該在我們的收集之內。


  8、筆記小說是古代服飾真實而寶貴的描述,要下功夫搜集。


  唐宋以降筆記小說繁多:有些道聽途說,浮泛不實;有些細微觀察,記錄詳盡;有些則親身經歷,感同身受。其中關于服裝服飾的零星記載,特別是當時民間的衣著打扮、風俗習慣等世俗風尚,可以彌補正史的不足,有一定的史料價值。例如唐代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就描述了潑皮惡少趙高“滿背鏤毗沙門天王,吏欲杖背,見之輒止”的故事,為我們留下了關于紋身情況的生動記錄。因此雖然這部分材料分散,不易查找,我們也不應遺漏。



  9、地方志是服飾文獻資源之一,應該大力整理。


  地方志對民間習俗多有記載,其中不乏服裝服飾的具體描述。例如清代黃廷桂所撰《四川通志》中就有關于喇嘛教服飾的記述,康熙年間的《云南府志》也有少數民族服飾的零散描述。地方志有關材料盡管零星分散,卻是非常有價值的線索和根據。《四庫全書》不收方志不能不說是一個缺陷。對于方志材料要引起重視,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中華全國風俗志》是收集服飾文獻很好的線索,可以加以利用。


  10、檔案資料需要開發。


  我國古代的檔案,在各個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商代稱為“冊”,周代叫做“中”,秦漢稱作“典籍”,漢魏以后謂之“文書”“文案”“案牘”“案卷”“簿書”,清代以后多用“檔案”。關于服裝服飾的檔案主要是對于帝王后妃的記錄,例如《乾隆穿戴檔》《大婚典禮紅檔》,還有清宮造辦處的《清宮活計檔》,以及各種皇帝實錄。其中的一些資料對于我們認識各種服裝款式、首飾樣式以及材料質地、名稱都有幫助。此外對元、明雜劇所附的有關每折登場人物穿戴衣服、帽鞋及髭髯式樣的說明。的《穿關》也只有到檔案館才能抄錄。


  11、宗教典籍是獲取宗教服飾的最關鍵途徑。


  關于宗教服飾的研究相對較少,查找這方面資料也具有一定的難度。可是在一些宗教典籍中卻有比較完整的記錄。例如《僧祗律》《增輝記》有袈裟又被稱為田相衣的原因,《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佛制比丘六物圖》有僧伽梨、郁多羅僧、安陀會等法衣的詳細記述,《舍利佛問經》有關于法衣顏色的描述,《百丈清規》《十誦律》有關于著衣法的記錄。


 
標簽: 古代服飾

本文標題: 古代服飾文獻的查找方法

本文鏈接: http://www.china7501.com/news/show-11047.html (轉載時請保留)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評論 0
 
免責聲明:
本網站所提供的信息內容來源于合作媒體、企業機構、網友提供和互聯網的公開資料等,僅供參考之用。本網站對站內所有資訊的內容、觀點保持中立,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如果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400-180-1090),我們將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時間妥善處理該部分內容。 關于本網站所有圖片以及內容頁面中的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陸本網站或直接、間接使用本網站資料者,視為自愿接受本網站聲明的約束。
 

二維碼

掃掃二維碼用手機關注本條新聞報道也可關注本站官方微信公眾號:"gujianchina",每日獲得最前沿資訊,熱點產品深度分析!
 

 
0相關評論

 
最新文章
推薦圖文
點擊排行
項目策劃
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聯系方式 網站地圖| 網站XML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留言反饋 | 違規舉報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國-文化建筑行業互聯網創新平臺 | 中國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設計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訓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國

版權所有:古建家園 浙ICP備16015840號-3 浙公網安備33010602010467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園 All Rights Reserved

  • 項目工程

  • 數字建筑

  • 廣告服務

  •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祥云县| 湘潭县| 怀来县| 平原县| 寻乌县| 万宁市| 黄陵县| 阳城县| 依兰县| 汝南县| 枞阳县| 成安县| 诏安县| 台北市| 田东县| 洛扎县| 青河县| 孝义市| 林甸县| 沈丘县| 长垣县| 金堂县| 华宁县| 昌乐县| 新泰市| 塔河县| 马关县| 莱州市| 宁安市| 墨竹工卡县| 金平| 名山县| 耒阳市| 沐川县| 昌邑市| 桦川县| 军事| 若羌县| 江安县| 比如县| 赤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