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公共文化空間,博物館的展陳設計在中國起步較晚,但發展卻極為迅速。這些年,博物館展陳設計越來越美,去博物館看一次展覽,不僅僅是獲得一段歷史文化知識,也常常是一次愉悅的審美體驗。
所謂美感,就是人們對呈現在眼前的事物的形狀、色彩、結構、比例關系等,在心理上會產生一定反應,這時所產生的愉悅,便是美感。
成都博物館“空明流光——宋瓷·五大名窯特展”開展以來吸引了不少觀眾,這場展覽,吸引人們的不僅僅是博物館里精美的宋瓷,舒適、淡雅的特展空間設計也讓人沉醉其間。
可以說,此次展覽也是博物館的展陳設計的一個范例,為此,我們邀請成都博物館藝術總監范犁,就此次展覽,分享其在美學設計以及空間設計上的思考,探討展陳設計之道。
穿越到現代的“宋式美學”
作為入行多年的文博從業人員,從2016年成都博物館開館到現在,范犁參與了成都博物館推出的近60個特展和臨展。每一場特展,她都帶領設計團隊根據展品以及展覽的特點進行空間設計。
“整理我做的這幾十個展覽設計,回想起來其實有很多印象深刻的。我所做的每一個展覽都是從它這個主題和內核出發來做的一個全新的創造。”范犁說。在五大名窯特展時,她和設計團隊依舊秉持著“從內容出發,讓空間說話”的態度,深入挖掘宋瓷的內涵特點,讓展品在設計的空間內發揮出最大的光彩。
成都博物館藝術總監范犁
在展覽設計過程中,范犁以哲學家李澤厚的美學思想為理論基礎,深度把握了宋代美學的獨特意境。
范犁說,“李澤厚《美的歷程》中提到,宋代的美學和唐盛時期已經很不一樣,他們轉向對內心世界的追求,所以呈現出來的審美更趨于閑散寧靜和柔美的狀態。而這種狀態體現在瓷器上,便會呈現出色調單純和志趣高雅的一種美。”只有把握好宋代的獨特美學才能真正做到好名窯特展的空間設計。
要讓一個歷史時期的審美傾向穿越時空,空間設計采用了有“猶抱琵琶半遮面”效果的半透明柔紗材料,并在展廳中貫穿展覽的始終。“我們(還)選用了非常潔凈的空間,用單純的色調以及柔和的光線對宋代美學做美學表達。”
在紗與紗之間,柔和的光線營造出空靈浸透的美學空間,“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材料,將宋代的極簡而又溫和的審美外化出來,讓觀眾仿佛穿越時空,置身宋代的大街小巷觀賞瓷器。”
此外,為體現宋代人點茶,品香、掛畫的美學生活,范犁和設計團隊將內容策劃所表達的瓷器與宋人生活場景之間的關系投射到展廳空間中,形成移步換景的展陳語匯。這樣獨特的排列組合打破了一貫的說教式輸出,讓游客變被動為主動,體會文物的歷史底蘊,“我們的空間編排也尊重審美多樣性。”范犁看來,若想打造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便需要充分尊重游客的審美多樣性。
本次特展空間主要有五個部分,“空間編排上有一個特點,我們沒有用強制性的參觀路線來規定觀眾的參觀順序。在第二個單元,按照五大名窯的分類,把產品以及窯址的信息按汝、官、哥、鈞、定五大窯口分成了五個組團。觀眾走到這里,可以隨心所欲地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參觀的路線,每個人的選擇都可以是不一樣的,這是根據觀眾自己內心的審美做出的選擇。”觀眾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選擇,這一設計更提高了觀眾的審美意向,充分體現了成都博物館“以人為本”的理念。
“紙上談兵”易“落地開花”難
一場展覽是如此從無到有的?探討特展設計流程時,范犁認為,整個設計環節大致分為三個階段:概念設計階段、概念深化階段、實施階段。
在概念設計階段,便是與策展人深度的交流,以及對展覽文本的深度的閱讀和解讀,隨后提出展陳設計的整體概念與方向。第二個階段是基于概念設計的深化設計階段,此時需要將概念設計的空間意向,包括平面設計、展覽空間規劃、多媒體設計以及展項的設計深化,也就是將概念設計方案深入到可實施的階段。最后是制作布展階段。需要在展廳的現場將圖紙上的空間搭建成為實際的空間,再將展品運輸到現場進行布置和燈光的調試。
“在設計完成后,我們已經有了一張概念圖紙,但是理想變成現實往往充滿挑戰。”這也是范犁認為最困難的地方,在她看來,意向或概念設計的方案以及深化設計的方案,它們存在電腦上,是視覺的呈現。
但當落地到實施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的困難,“也就是把圖紙上的美學效果落實到空間中。”為了給觀眾呈現出最好的效果,設計師需要駐守在現場對燈光、色彩等細節進行反復推敲和完善,才能最大限度展現宋瓷之美。
學者馮偉民認為,展陳設計“門檻高,起步晚,歷史機遇好,實踐機會多”。伴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急劇增長,視覺審美帶來的對博物館典藏品以及陳列、館舍設計的美感需求也在逐步提高,美學藝術正成為博物館發展不可或缺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