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第51屆全國藥材藥品交易會開幕式上,由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院士帶領,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資源中心組織全國數十所科研、教學、監管、企業等單位共同起草的《道地藥材標準匯編》在會上舉辦發布儀式,這也是我國中藥發展史上第一部道地藥材標準匯編。
“道地”思想形成源頭始于秦漢時期成書、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是指歷史悠久、產地適宜、品種優良、炮制考究、療效突出、帶有地域性特點的藥材。道地藥材與地域密不可分,產地不同藥效差異很大。因此,歷代醫家通過長期的實踐與總結,逐步形成了固定產地的方法,即使用“道地”思想來控制藥材的品質。
中藥材品質優劣直接關系到臨床療效。近年來隨著中醫藥事業的不斷發展,中藥材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野生資源難以滿足臨床所需,多數道地藥材逐步轉為人工種養。目前道地藥材存在資源無序開發、生產不規范、傳統技術傳承不足等情況,影響中醫藥持續健康發展。因此,急需開展道地藥材的傳承與保護,而標準化是其中的關鍵。
道地藥材標準的制定突出的是“臨床長期應用優選”,該系列標準的編制采取黃璐琦所提出的“三代本草”“百年歷史”遴選原則,在系統梳理歷代本草、醫籍、方志等文獻資料的基礎上進行了嚴謹的本草考證,并綜合考慮品種選育、農業技術發展、可操作性,兼顧當前生產實際等因素,與時俱進,文獻考證與實地調查相結合,對道地藥材的來源、植物形態、歷史沿革、道地產區及生境特征、質量特征等都做了詳細的要求。首次將歷代推崇且延續至今仍為臨床所認可的150多種道地藥材以標準的形式予以規范。2019年8月,該系列標準通過中華中醫藥學會審查,正式發布實施,并以匯編的形式出版。
“在全國中醫藥大會召開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發布一周年之際,《道地藥材標準匯編》出版發行是推動‘建立道地藥材生產技術標準體系、等級評價制度’的重要舉措,踐行了‘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將進一步推動道地藥材的傳承與保護,為促進中醫藥產業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道地藥材相關專家表示。
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一級巡視員吳海東、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副司長毛俊鋒、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副主任王戈等國家部委有關領導,江西省副省長孫菊生等江西省各部門、各市縣領導,黃璐琦院士等人出席發布儀式,來自全國中藥資源領域專家學者及中藥相關企業300余人參加發布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