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名居是往昔歲月的沉淀、是燦爛文化的遺存,就像隱世老人承載歷史記憶,在大埔值得探訪的名人名居可不少,讓小編帶著大家來大埔尋找心靈凈土吧~
田家炳祖居
田家炳出生的的拱辰樓是田家炳高祖父于嘉慶元年1796年所建,二進一天井,后進的二樓是用木、木板鋪成。
拱辰樓是田家炳的父親玉瑚公取“拱璧連城價,辰輝萬戶春”之意,旨在教育子孫后代將來如果做出了一番事業(yè),不僅要孝敬父母,更要蔭澤民眾,辰輝萬戶。
如此看來,拱辰樓的取名除有風水三合局的內(nèi)涵外,還有望子成龍的寓意。
李光耀祖居
李光耀祖籍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高陂鎮(zhèn),高陂鎮(zhèn)地處韓江中游。青青的山,綠綠的水,藍藍的天;這里是李光耀和田家炳的祖籍地,這里空氣清新,民風淳樸,水陸交通順暢;這里就是韓江古鎮(zhèn),中國瓷都--廣東高陂鎮(zhèn)。
李光耀祖居“中翰第”位于大埔縣高陂鎮(zhèn)黨溪村唐溪,中翰第面前是一片開闊的田野,正對面兩山對峙,左邊鷹嘴山氣勢不凡,有如金鳳起舞;右邊蛇頭崗蜿蜒起伏,又似潛龍欲奔,風景秀麗,一派田園風光。
中翰第建于清光緒十年(1884),是李光耀的曾祖父李沐文建造,屬“下山虎”式客家民居建筑,平房磚木結構,占地面積230平方米,建筑面積180平方米。
張弼士故居
張弼士故居光祿第位于大埔縣西河鎮(zhèn)車龍村,建于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
整座建筑坐東向西、土木結構、粗獷嚴謹、堂皇大觀,建筑面積4180平方米,是典型的三堂四橫一圍的客家圍龍屋,也是一座美輪美奐的典型中國園林式豪宅,對街五棟藍屋,原為和主宅相連的傭人住所。
何如璋故居
何如璋故居由人境廬、宮詹第、通奉第組成,與何如璋出生地“大史第”相距咫尺不到30米。
其中人境廬,土木結構,建筑面積280多平方米。距今已逾一百多年。屋體為四合院式布局。
大門額頂隸書“人境廬”三字,為日本友人所書。
羅卓英故居
羅卓英故居“江東小筑”位于廣東省大埔縣湖寮鎮(zhèn)嶺下村的村東頭。
該建筑屬磚木結構,規(guī)模雄偉,氣勢宏大;布局合理,左右對稱;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屋內(nèi)梁架拱斗雕有龍獅花鳥等圖案,工藝精美,屋脊中間和兩端用灰沙塑有鯉魚含草,頗為美觀。大門兩側壁畫彩繪甚多,古樸典雅。
整個建筑進深34.2米,面寬41米,占地面積1402.2平方米,建筑面積1091平方米。
鄒魯故居
鄒魯故居──敬愛堂位于大埔縣茶陽鎮(zhèn)長治仁厚村。
敬愛堂建于清代,坐西向東,背靠蜈蚣山,一正四橫,土木結構,門前豎有五根清朝石楣桿。
敬愛堂是大埔名居,他有二奇:一是每年春分都有幾天初升的太陽直射正廳中央,形成“蜈蚣吐珠”奇觀。二是屋后有郁郁蔥蔥的風景林,但數(shù)百年來沒有一片葉子落到屋頂上。
范漢杰故居
范漢杰故居位于廣東省大埔縣三河鎮(zhèn)梓里村祠堂下,坐北向南,進深31米,面寬11.9米,共二層,高11.8米,建筑面積368平方米,土木結構,建于1943年。
該屋設計巧妙,按照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火船形狀建筑而成,故又名“火船屋”。水泥柱頂端用沙灰塑成葫蘆狀,非常典雅秀麗,頗有西方建筑的風格。
該建筑像一條在波濤洶涌大海中行駛的火船,抒發(fā)了客家人走出圍龍屋,走向世界的博大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