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有許多出名的古鎮,其中我們今天要來了解的烏鎮是江南四大名鎮之一。烏鎮有著六千余年悠久歷史,曾經也還叫過青墩和烏墩。烏鎮是江南水鄉古鎮的典型代表,一直被稱為“魚米之鄉,絲綢之府”。
烏鎮,烏鎮,有些地方,只需輕輕一念,便能醉人心田。小橋流水、粉墻黛瓦。一個枕水的江南小鎮,因為建筑而變得古韻悠長。歷經歲月的變遷與洗禮,無聲的建筑在烏鎮織就著新的傳奇。
烏鎮的建筑以磚木結構明清建筑為主,古風猶存的東、西、南、北四條老街呈“十”字交叉,構成雙棋盤式河街平行、水陸相鄰的古鎮格局,古建筑輔以河上石橋,體現了小橋、流水、古宅的江南古鎮風韻。
以河成街、街橋相連、依河筑屋、水鎮一體。交匯組織起水閣、橋梁、石板巷、茅盾故居等獨具江南韻味的建筑因素,體現了中國古典民居“以和為美”的人文思想。
1、優雅精致的建筑設計——橋
烏鎮地處江南水鄉,橋就是烏鎮連接古今、傳承歷史的紐帶。烏鎮的橋大大小小有72座,有百步一橋之說。有蓋著屋頂的廊橋架,有彎月形的石拱橋,有平整的青石橋,有精致秀巧的磚橋,依地勢而建,各具千秋,一座橋連著一座橋,層層疊疊,相互映襯。
橋里橋
“橋里橋”其實并不是一座橋,它是位于西柵的通濟橋和仁濟橋的合稱,一橋是南北方向,另一橋為東西方向,兩橋成直角相鄰,交相輝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無論站在哪一座橋邊,都可以透過橋洞看到另一座橋,無論站在哪一座橋邊,均可以欣賞到“橋里有橋”、“橋里套橋”的奇特景觀。
定升橋
定升橋是一座三孔圓拱石橋,橫跨西市河,橋全長24.1米,整座橋凈跨12米,橋面寬2.4米,是西柵街區最高的橋。當地的小孩,到了上學的年齡,第一天去上學的時候,都要手拿定勝糕,到這座橋上走一走,定勝糕寓意將來能金榜題名。
2、優雅精致的建筑設計——傳統民居
水閣
烏鎮的街道、民居皆沿溪、河而造,正所謂“人家盡枕河”,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樁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橫梁,擱上木板,人稱“水閣”,這是烏鎮所特有的風貌,烏鎮居民就這樣世代伴水而生,枕水而眠。
碧水蜿蜒,小橋流影,一幅幅水閣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看水鄉人在水閣中起居住行,聽古鎮人鄉音叫喚此起彼伏,這也是烏鎮——“中國最后的枕水人家”一名的由來。
廳
烏鎮的廳堂大多始建于明清時代,廳堂樓宅組合布局,大多為縱向疊排式。即一幢幢樓房由前至后縱向疊排,每幢樓房之間以小院天井相隔。一排樓屋俗稱一進,一般每幢住宅均有3至4進,每進樓廳四周均有高高的風火墻圍包。同時,附加在廳堂上,門窗上的雕刻也十分講究,古代小說里的場景,古代戲文里的故事,吉祥如意的寓意,在月洞門和回廊欄板上,隨處可見。
3、巧妙科學的結構設計
中國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構架結構,即采用木柱、木梁構成房屋的框架,屋頂與房檐的重量通過梁架傳遞到立柱上,墻壁只起隔斷的作用,而不是承擔房屋重量的結構部分。“墻倒屋不塌”這句古老的諺語,概括地指出了中國建筑這種框架結構最重要的特點。
烏鎮民居建筑多采用穿斗式木構架,這種構架以柱直接承檁,沒有梁,外圍砌較薄的空斗墻。
因為傳統民居建筑大多是木質結構,一旦一家失火,可能會殃及周圍,于是江南地區的人們就將房屋兩側的山墻加高,形成封火山墻。而后,為了美化這高出來的山墻,古代的能工巧匠們集聚智慧在封火山墻上加入美學設計,其造型便呈現出階梯狀,因形似馬頭,也便有了烏鎮建筑最典型的特征—馬頭墻。
高大封閉的墻體,因為馬頭墻的設計而顯得錯落有致,這錯落有致,也給欣賞它的人帶來了層次分明的韻律美享受。這里也顯現出了線的藝術特征,向上微翹的飛檐,使本應是異常沉重的往下壓的大帽子,反而隨著線的曲折,顯出向上挺舉的飛動輕快。
在古代,烏鎮男子十二三歲便背井離鄉踏上商路,馬頭墻更是家人們望遠盼歸的物化象征,這錯落有致,黑白輝映的馬頭墻,會使人得到一種明朗素雅、層次分明的韻律美。
以上就是關于江南四大名鎮之一烏鎮橋與民居的全部內容,希望對你們了解它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