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渡鎮,位于歙縣東部,屬于歙縣管轄是黃山——千島湖黃金旅游線上安徽境內重要的中轉站。自古以來深渡就是古徽州通往杭州、上海,以至于福建以遠的水上咽喉,也是一個重要的物資集散地。當年的徽商就是從這里下江南,開始他們的經商旅程。
979年,成都府探花姚支仲及其子治易在歙縣任職時,愛其山水,始定居于此。1159年又有湖州府姚氏遷來,遂逐步發展形成徽州明清重鎮,有“深渡渡船深渡渡,姚來姚去兩邊姚”的千古絕句。這里風景秀麗,江面開闊,卻又兩岸奇峰高聳,青山綠水,讓人流連往返。
古徽州地處萬山之中,它同外界的交流溝通,主要就是依靠這條新安江水路。古徽州當地的土特產源源不斷地順江東下浙西,而江浙一帶的日用物資和商人們賺得的金錢,則始終不斷地溯江而上,新安江已經是古徽州人的生命線。
明后期來往奔波的商人為經商方便,專門編寫各地風物地標的路程書,主要關注地名和里程,專記驛站和閘名,天啟六年(1626年)徽商憺漪子的《天下路程圖引》中就稱歙縣至深渡這段路為“徽州府由嚴州至杭州水路程”。
徽州自古以來,山多田少,土地瘠薄?!痘罩莞尽份d:“徽州保界山谷,山地依原麓,田瘠確,所產至薄,……大都一歲所入,不能支什一。小民多執技藝,或販負就食他郡者,常十九?!薄督贤ㄖ尽芬喾Q,徽州“咸有溪山之勝,然嶺谷險陋,壤地磽瘠,水湍悍,少潴蓄。不雨易枯,驟雨則山漲暴至”。缺乏發展農業的基本條件,迫使徽州人大量外出經商謀生,深渡則是他們出行浙江的最后一渡。
深渡歷史悠久,鐘靈毓秀,為歷朝郡縣之重鎮,素有“九省通衢”、安徽南大門之稱。是黃山—千島湖—杭州“名山、名水、名城”黃金旅游線上的水上交通樞紐,皖南的旅游商貿集散地。
深渡鎮交通便利,擁有黃山市最大的水陸碼頭,距千島湖景區60公里,距黃山機場52公里,距高速公路入口15公里。境內自然風光秀麗,“東方多瑙河”——新安江穿越全境,國家AAAA級風景區——“新安江山水畫廊”風光迷人。深渡鎮自然條件優越,林果茶魚資源豐富,農業產業化特色鮮明,特別是“三潭枇杷”聞名遐邇,故有“中國枇杷之鄉”之美譽。
新中國成立后,枇杷也成了果農主要的經濟來源,隨著種植技術的不斷改進,產值也成幾何基數一路攀升。2008年以來,先后建成了綿潭枇杷交易市場,成立了三潭枇杷銷售協會。掌握市場動向,擴大三潭枇杷的銷路,帶動產區農民的收入增長。
深渡鎮作為全國57家試點鎮、安徽省中心鎮之一的深渡鎮轄31個村(居)。境內有聞名世界的“三潭枇杷”主產區綿潭、漳潭、瀹潭及新興產地棉溪村。深渡鎮三潭枇杷是我國枇杷五大產區之一,是安徽省名、特、優水果之一,素有“天上王母蟠桃,地(世)上三潭枇杷”之贊譽。
深渡古鎮依山傍水,過去曾有嶺上、里街、外街、橫街四條街道,店鋪林立,街巷交錯。新安江水電站大壩建成蓄水后,深渡老街大部處在淹沒區以下,原里街、外街、橫街全部拆除,唯嶺上一段老街尚存。深渡歷史上曾有深渡九景,如梨嶺橫云、深渡古渡、鳳池紅葉、北岸漁火、九里歸帆等
歙縣深渡定潭“張一帖”一家被公認為歷史悠久、當代影響重大的世醫家族。張家世醫醫技精湛,醫德高尚,治療急性熱病、內科疑難雜癥有奇效,往往一帖(一劑)藥而起沉疴,故被稱為“張一帖”。[13]2010年,“張一帖”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