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禪寺名列福州五大禪林之一,為全國重點寺廟,位于西郊怡山之麓,工業路西邊南側。始建于887年(唐咸通八年),宋、元、明、清屢次重修,現有大小建筑36座,多是1979年之后維修重建的。古剎大門坊柱上鐫刻一副楹聯:“荔樹四朝傳宋代,鐘聲千古響唐音。”這是清代周蓮撰寫的聯句,點明“西禪寺”是唐朝的古寺。
西禪寺古跡主要有:白龜吐泉遺址、唐代開山祖師懶安禪師塔內的真心銘碑、唐代七星井、五代慧棱法師塔、藏經樓里的康熙御筆《藥師經》、刺血繕寫的《法華經》、《楞嚴經》等,以及數百株荔枝樹等,都是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見證。
順著林間石砌南道,入山門,步進天王殿,穿廊歷廡,來到大雄寶殿。這里佛相莊嚴,畫梁雕棟,尤增金光輝煌:大柱刻有一副楹聯:“寶剎鎮怕山,溯當年初辟荊棒,七源通斗極;法輪轉瀛海,喜此日重裝龍象,上方鐘梵迦陵。”署名“三品卿銜候補道淡水林維源敬題”。林維是清代臺灣巨富,居淡水縣。
大雄寶殿后面有一棵古樹,旁邊石頭刻字:“宋荔”,這株宋荔主干中心已經枯朽,僅靠外側剩余不到10厘米厚的殘余皮層支撐生存著,在寺內僧人精心照料下,宋荔枯木逢春,重新開花結果了。如今寺內數百棵荔枝樹有一半以上是以宋荔為母體嫁接繁殖的,它們的果實肉厚、核小、甜酸適口。
自明朝開始,每年盛夏蟬聲高鳴荔枝紅熟之際,福州文人雅士就應邀蒞寺,開園采摘品嘗荔枝,千年來“怡山啖荔”的風俗一直流傳至今(西禪寺在怡山邊)。上個世紀30年代,作家郁達夫作《西禪啖荔》:“陳紫方紅供大嚼,此行真為荔枝來”。1981年,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首次到訪西禪寺,留下一首詩:“百柱堂空觀劫后,千年象教話當時。禪師會得西來意,引向庭前看荔枝。”
西禪寺供奉兩尊緬甸玉佛,一尊坐佛,為釋迎牟尼正面坐像,高2.95米,重8噸;另一尊為臥佛,為釋迎牟尼臥像,長3.7米,重10噸,據說是全國最大的玉佛。觀音閣廳正中新塑一尊千手千眼觀世音佛像,純用黃銅鑄成,重達29噸,也是全國之最。
順著階石,穿過花庭甬道,來到新建的報恩塔前。這座以現代建筑材料施工的高塔,高67米,15層。塔內設8廳,外造9廊,仿古建造8角飛檐,屹立突兀,為國內最高的石塔。塔旁新筑一座羅漢閣,塑有500羅漢,各具神態,栩栩如生。
西禪寺在海外亦是久負盛名,新加坡雙林寺、馬來西亞擯城雙慶寺、越南南普陀寺、二府廟、觀音寺等寺院,都是西禪下院,至今仍由西禪寺派僧常住管理。每年許多國外高僧信徒登臨參遏,是與眾不同的一大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