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本是中國古代官署名稱,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天竺(今印度)僧人以白馬馱佛經至洛陽,居于鴻臚寺(主管外賓、禮儀等),官方將其改為專門的佛教場所并命名為白馬寺,成為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后來的佛教場所就大多稱為寺,少數稱為院,女尼修行之地稱為庵。
按“伽藍七堂”之制(伽藍,梵語僧園的音譯),結合中國的傳統庭院布局,寺院建筑以中軸線對稱方式,設有山門、佛殿、法堂、僧堂、齋堂、浴室、凈房七種主要建筑,較大規模的寺院還設有鐘樓、鼓樓、塔、藏經樓、方丈室、客寮等。隨著佛、釋、道三教的融合,有的寺院還設有玉皇殿、關圣殿(伽藍殿)等,中心建筑為供奉釋迦牟尼的大雄寶殿,其建筑等級也是最高。
合川的佛教寺院見諸于文獻的,最早可追溯自唐代,其中有護國寺、定林寺、方溪寺、龍多山集圣院等,但或已不存,或為后代重建。清《合州志》所列合州四大名寺則分別為報國寺、凈果寺、龍游寺、方溪寺。
根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資料,合川區現有古代佛教寺院建筑21處,包括了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3處,其中,育才學校舊址(古圣寺)、釣魚城護國寺、淶灘二佛寺古建筑群3處為國保或國保附屬文物;凈果寺、板橋寺、慶福寺大殿、國立二中舊址(定林寺)、龍游寺遺址5處為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石泉庵、云門山大廟(天界寺)、車山寺遺址、夜雨寺遺址、常青院5處為合川區文物保護單位。
二佛寺
位于淶灘鎮二佛村淶灘古寨內,包括了上殿古建筑群及下殿,根據明代正德年間的碑記,唐僖宗避難蜀地時,曾遣使者到此為國祈福,如此記載屬實,說明當時已有寺院存在。南宋時期在此摩崖造像,因主像釋迦牟尼十分高大,當時的人們認為是樂山大佛后的四川第二大像,故名二佛寺。在漫長的歲月中,二佛寺幾度興廢,最后一次重建自清康熙年間起至清道光年間。中軸線上依次為牌樓式山門、玉皇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左右兩側為配殿,分別作禪房、齋堂、僧房、香積廚、職事堂等,總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在合川區現存古代寺院建筑中面積最大。
凈果寺
位于古樓鎮凈果村,中軸線上依次為天王殿、大雄殿、玉皇殿,左右兩邊分別設有轉輪經藏殿、大悲殿(觀音殿)及廂房,總占地面積約3100平方米,文物建筑面積約2100平方米。凈果寺大雄殿和轉輪經藏殿均建于明代,為歇山式斗拱建筑,局部建筑特征符合宋代《營造法式》的規定,不排除某些建筑構件就是宋代原建筑的構件。四川盆地潮濕多雨,屢經戰亂,宋代建筑僅存江油云巖寺飛天藏殿,明代建筑也較為少見,凈果寺能保留兩座明代斗拱建筑,實屬彌足珍貴。
護國寺
位于合川城東釣魚山上,為唐代名僧石頭和尚所建。石頭和尚為合州人,家世為石匠,目不識字,自幼隨元靜禪師修行,一次因鑿石出火,猛然有悟,說偈曰:“用盡功夫,渾無巴鼻,火光迸散,元在這里。”后歸釣魚山建護國寺,弘揚禪法,臨終時以24片石材搭建墓穴,入內圓寂。護國寺現存建筑為清道光年間重建,總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
古圣寺
育才學校舊址(古圣寺)位于草街街道辦事處古圣村,始建于明,清康熙年間由僧人普學重建,由山門、牛王殿、大雄殿、觀音殿、善堂及廂房構成,布局完整。抗戰期間,陶行知先生在此創辦育才學校,蜚聲中外。
慶福寺
慶福寺大殿原位于太平鄉慶福村小學,為明末清初建筑,建筑較高挑,斗拱向纖細化發展。1990年遷建至南津街辦事處鶴林巷8號,是文物建筑整體遷移保護的成功案例。
定林寺
國立二中舊址(定林寺)位于合陽城街道派斯學院內。始建于唐,現存建筑為清道光至同治年間重建,由山門、大雄殿及廂房、側院等建筑構成。抗戰期間,國立二中在此辦學,培育了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及十幾位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的眾多人才,是一處極為重要的革命文物。
板橋寺
板橋寺位于銅溪鎮板橋村,大雄殿為明代弘治年間所建,其余建筑為清代重建,用材粗大,制作規整,斗拱構造古樸,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