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量眾多的典籍是我國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而典籍的保存和流傳,正是依靠藏書活動的持之以恒。從殷商時代藏甲骨的‘龜室”算起,歷經3000多年的積累發展,中國古代的藏書事業逐漸形成官府藏書、私人藏書、寺觀藏書和書院藏書四大體系。而寺觀藏書所涉及的佛、道兩界,由于其宗教地位的特殊性,其藏書也自有特色。本文就中國古代佛教寺院藏書談其藏書特色。
中國古代寺院藏書,是隨佛教的傳人與寺廟的建立而出現的。由于佛教經書是佛教僧侶及其信徒宗教信仰的具體表現物質之一,經書的出現是勢之必然。隨著佛教的傳播和信徒的增加,經書的需求數量隨之增長,而寺院又是僧人生活、修行和活動的集中場所,佛教文獻的積累使得寺院藏書自然而然地出現了。寺院藏書,即把公共的書籍統一庋藏于寺院中的藏經之所,多為藏經閣或藏經樓,大多為兩層建筑,下層不藏經,通常供佛;二樓為藏經之所。中國佛教寺院藏書,在藏書趨勢、藏書內容、藏書形態、藏書地點等方面,自有一番特色。
一、藏書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
中國古代佛教寺院藏書,與佛教發展趨勢相符,始于漢代,盛于梁,極于唐,之后藏書規模銳減,宋元明清各時期平穩發展。
由于佛教是外來宗教,佛經漢譯亦為必然。佛教初人中國時,“許多印度及西域佛教學者和僧人相繼來到中國,以洛陽為中心,從事佛教傳播與佛經翻譯工作,譯出了大量佛教典籍。”((中國藏書樓))寺院藏書開始出現。但此時除寺院外,官府和民間也都有佛書收藏。
從晉代開始,佛教典籍的收藏漸漸集中到寺院,特別是南北朝時期出現崇佛狂潮,此時寺院藏書已經十分普遍,出現許多不同類型和形式的大藏。由于史書缺載,文獻無征,具體藏書情況多語焉不詳,但從一些高僧的活動可以推斷該寺所藏佛經和其他書籍的情況。如《高僧傳)梁僧佑本傳記載,僧佑曾在定林寺‘馇立經藏,搜校卷軸”,編制目錄,最后圓寂于建初寺,根據其人的佛教活動可推出建初寺很可能也有經藏。南北六朝寺廟涌現,佛典猛增,出現幾十部佛經且錄,其中道安所編的(綜理眾經目錄),是中國佛教史上第一部以記錄、整理佛典為己任的佛典目錄。
隋唐是我國佛教發展最繁榮時期,隨著譯經事業的發展和中華撰著的大量出現,中唐之后雕版印刷術走向應用,經本數量增加,寫經活動持久不衰,寺院藏書品種、數量劇增,質量有保證,出現經書入藏標準的(開元釋教錄),標志著佛教大藏經本體系的成熟,寺院藏書達到極盛。
隋朝的京師大興善寺藏書,據(大隋眾經目錄)記載,收錄眾經2257部,5310卷,還不包括未譯梵本。
唐代的西明寺,高僧道宣編過目錄(西明寺錄),惜已失佚。但根據以此書為藍本而編的(大唐內典錄)卷8(歷代眾經見入藏錄),收錄大小乘經律論及賢圣集傳共800部,3361卷,這些數字并不包括中國僧人的撰著。白居易所建的龍門香山寺的藏書,凡5270~,分作六藏保管在藏經堂,日問‘信閉有時,出納有籍”。正如湯用彤先生在(隋唐佛教史稿)中指出,“隋唐藏經之所,想遍天下”。這種繁茂的勢頭與此時佛教開宗立派的創造性生命力相呼應,出現寺院藏書的極點。
宋時佛教已經完成了與中國文化的融合過程,進入一種平靜發展時期。宋代的譯經事業,注重梵本佛經的收集,講究譯經的儀式,同時由于雕版印刷術的成熟,出現不少雕版印刷的經卷。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的造藏工作,先后修造了好幾部金、銀字大藏。如北宋初年《開寶藏),6620卷,分作653帙,它雖是官版,但目的是供印經頒賜之用。
宋代寺院出面募捐雕梓,自主刊刻了多部大藏經,進一步豐富了寺院藏書。面對卷帙浩繁的佛典,出現讀藏目錄,對大藏所有經且、內容進行介紹推薦。
明時佛教寺院藏書,與前代相比變化不大,較為典型的是官刻過七部漢文大藏經,用以頒賜天下各大寺廟。
清代繼承了尊崇、保護佛教的政策,刊刻了多部藏文大藏經,也熱衷于賜經。由于宋元明清時佛教的發展與魏晉隋唐時相比呈衰落趨勢,寺院藏書不如以前生氣,只是歷史的積累,使其藏書不至于太呈劣勢。
二、藏書品種豐富多彩
佛教圖書,除大藏外,還有單本譯經、中國僧人撰著、疑偽經、宣傳佛教的文書字畫、佛像、法器等。另有一小部分非佛教圖書,如常見的經、史、子、集四部書,醫書、志書、陰陽、法書、蒙學著作、僧人自著的詩文等。鑒于佛教的外來性質,數量不一的梵文存在,也是其藏書特色之一。(洛陽伽藍記)記永寧寺日:“外國所獻經像,皆在此寺。”佛教藏書還有一種特殊的形態,即石經。石經載體穩定,有益保護佛典。同時由于其宗教性質,寺院藏書與統治者關系密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兩次滅佛,廢寺焚經,寫本被毀不計其數。武宗會昌五年毀教運動,寺院破壞嚴重。為了保護佛典,佛教徒在深山洞窟鑿刻石經,如山東泰山經石峪的(金剛經)、河北武安北響堂的(維摩詰經),隋代的房山云居寺石刻佛經,有1.5萬余石,近干部佛經。另一種是把典籍藏于佛閣密室之中,如著名的敦煌石室藏書。
三、官民共同參與
就其他三大藏書體系的主體來說,官府藏書主體是官府,私家藏書主體是私人藏書家,書院藏書主體為官府、士人。而寺院藏書,則是歷朝歷代僧俗官民共同參與,藏書來源多為僧人信徒抄寫佛經,僧人個人撰著,官府頒賜,其中賜藏是寺院藏書的重要來源渠道。此外,寺院也積極刻印和購置經書。僧侶為了表達宗教信仰,官民為了功德心理,共同參與到造經、藏經的活動中,寫經造藏是中國佛教僧侶信眾宗教生活的一件大事,這是寺院藏書不同于其他藏書的顯著特點。
四、獨特的藏書地理位置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佛教藏書的地理位置。俗話說“天下名山僧占多”,絕大多數名山都有寺院。山清水秀的名勝之處,遠離塵世,幽雅靜謐,具有較強的穩定性,不易受外界政治、人事及王朝更替等干擾,在保存文化典籍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可傳世久遠,是頗為理想的藏書之所。
清代周永年在提倡(儒藏說)時極力推崇佛教僧侶藏經、護經的精神。建議做‘懦藏之舉”,或放之山林,以防水火,或派人管理,以保永久。說明寺院藏書方法,是有效可資借鑒的。唐代白居易分藏自己文集于圣善寺、東林寺、南禪院,北宋李公擇藏書佛寺,南宋洪咨夔藏書于西天目寶福院聞復閣,明劉懷遠、謝兆申藏書于寺,清代阮元和靈隱、焦山兩大書藏的創立者,正式建立文人專門藏書,制定具體的條例,希望“山壽書也壽”。
此外,寺院藏書還具有一定的公益性,既可藏書又可隨僧齋餐,寺院常常是一些貧寒好學之士的讀書之所。如劉勰早孤,依僧佑居十余年,遂博通經論。這無形擴大了書藏的社會職能。歷史上也有許多文人在山中寺院靜心讀書,藏書的利用價值得到提高。而且很多高僧文學或書畫或其他學科都有所造詣,與這些得道僧人談經論道,切磋學問,是古代雅士的一大逸事。
中國古代佛教寺院藏書,是在一定的背景條件下積累而成,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和文化特征。它是古代藏書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保存中國文化古籍作出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