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遼金時期佛教興盛,建造了大量佛教寺院,有很多遺構保留至今,成為研究中國古代建筑史的重要實例,也為遼金建筑在中國建筑史中地位的判定提供了依據。對于遼代統治者來說,信奉佛教是其吸收漢地文化,借以統治漢人的工具。
因此,遼代皇帝研究佛教,支持佛教的發展。在遼圣宗、興宗、道宗三朝(983-1100),佛教在遼統治地區曾興盛過100多年,朝廷采取了若干保護與支持佛教的活動,支持寺廟興建和寺院經濟的發展。圣宗之女秦越大長公主舍南京私宅(遼南京即今北京西南地段),建大昊天寺,同時施田百頃,民戶百家。
現存著名遼代寺院建筑中與皇室有關者不乏其例,如薊縣獨樂寺、大同華嚴寺、應縣佛宮寺、慶州白塔寺等。當時的一些權貴富豪也效仿皇室,支持佛教的發展。因此遼代統治雖短,領域不過華北、東北地區,在其統治地區內興建佛寺數量卻相當可觀,現存的著名遼代塔寺就有幾十處。
金代在入主中原以前,已從高麗、渤海國方面傳入佛教。在其以武力征服遼、宋之后,便確定“以儒治國,以佛治心”的統治策略,皇室出資興建佛寺。例如太宗在金天會年間(1123-1137)為海慧大師在燕京(中都)建寺,此寺熙宗時命名為大延圣寺,世宗時改名為大圣安寺。
熙宗還命僧海會(?-1145)為他在上京會寧府建大儲慶寺。世宗在中都為玄冥禪師建大慶壽寺,并賜沃田20頃,錢2萬貫。重建昊天寺,賜田百頃。修建中都郊外之香山寺,并改名為永安寺,賜田2000頃,錢2萬貫。同時世宗還在遼陽建清安禪寺。后來其母貞懿太后出家為尼,又于清安禪寺別建尼院,由內府出資30萬貫,并施田200頃,錢百萬。
由于遼金兩朝長期占據中國的北部疆域,導致遼金建筑因襲隋唐之制,又發展出了許多具有遼金地域特色的建筑。與此同時,宋代在中原所興建的建筑已經發展成熟,并有專為施工提供的著作《營造法式》。
在遼代中后期,隨著邊疆地區與宋王朝戰事的緩和,遼與宋的文化交流漸漸頻繁,漢工匠進入遼疆帶來的宋式建筑技術,對遼的建筑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時至金代,在金軍不斷吞并宋朝疆土的同時,在各地的金代寺院建筑中繼承遼的特色以及與宋式的融會貫通中,出現了許多復雜的個例。可見遼金建筑的歷史伴隨著諸多變遷,在建筑史上是相對活躍的一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