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我國農業供給側改革進行了多項改革嘗試,取得了一定效果。在優質農產品供給方面,取得了較大突破。下一步,如何讓農民充分受益,讓投資者增加收益,將是“三農”領域改革面臨的新挑戰。
田園綜合體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有助于實現一二三產深度融合,實現現有的產業及農莊、農場、農業園區、農業特色小鎮等的升級換代。
田園綜合體概念的提出,決不是單純地考慮農業發展問題,而是從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出發,為整體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而提出的一個創新發展戰略,必將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田園綜合體建設堅持以農業為主導,堅持姓農、富農、為農理念,在繼續增加農產品總量、提高農產品質量的同時,突出挖掘農業在美化環境、康養服務、農事體驗等方面的溢出功能,是農業產出的創新和農業功能的拓展,將極大地推動農業供給側的有效改革。
田園綜合體建設借鑒了城市綜合體的成功經驗,集中部門資金、吸納社會資本重點打造特色突出、產業聚集、功能強大的農業產業循環綜合體,龍頭企業積極帶動、農民專業合作社蓬勃發展、農民群眾廣泛參與的農民共享經濟體,新型社區、產業平臺、新生活方式中心、商旅景區四位一體的美麗鄉村綜合體。
田園綜合體是以農村為載體,以農民為主體,以農業為主導,以美麗鄉村建設和文化創意為兩翼,整村推進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一體化建設,充分挖掘田園風光、美麗鄉村的新功能新業態,以實現“村莊美、產業興、農民富、環境優”發展新目標。因而田園綜合體建設需牢固樹立系統化理念,從全局角度科學推進。
“三農”工作統籌推進是田園綜合體建設的首要要求。一號文件著重強調特色村鎮建設和“一村一品”建設,確定把村鎮作為田園綜合體建設的載體。在政策把握上要求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的田園綜合體,確定了農民是田園綜合體的建設主體和受益主體。而在發展路徑上強調農業供給側改革,突出抓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可以說田園綜合體建設是統籌推進“三農”工作的有效抓手。
“農業+文化+旅游”是田園綜合體建設基本模式,是使農業產業溢出文化、旅游、康養等新功能的著眼點和落腳點。據有關資料,從2012年底開始我國鄉村旅游發展迅猛,當年就有8.5萬個村開展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活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經營主體達到170萬家,其中農家樂150萬家,從業人員2800萬,占全國農村勞動力的6.9%,年接待游客8億人次,實現營業收入超過2400億元,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亮點之一,彰顯出廣闊的發展前景。
在試點工作中應深刻挖掘供給側結構性問題,用供給側結構改革思維指導工作,努力增加有效供給,避免無效擴能,把政府投入的每一分錢花得實用有效,讓項目適應需求、改善民生、創造財富、富裕農民。
田園綜合體建設涉及農村經濟社會方方面面,單純地依靠財政資金和任何部門的力量難以完成。必須以縣級政府為平臺,以專項資金為杠桿,整合各部門資金,撬動社會資本和銀行資本集中投入,各司其職,各盡其能,有序推進,才能更好地實現試點目標。
因而要提高田園綜合體建設有效供給,應首先考慮資金和項目整合,并把縣級政府作為項目申報主體和實施主體,充分發揮其組織協調作用。
只有發揮好市場機制,才能增加有效供給,優化供給側結構。比如,可否探索實施真正意義上的先建后補,強化結果導向,弱化行政干預;取消相關限制性條件,更多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放開高標準農田與生態綜合治理的類別限制,追隨企業發展需求,多搞一些山區、洼地開發,積極扶持特色經濟發展,走差異化之路。差異化才有特色,產品才有銷路,供給才有效果。
在項目設計上盡量少一些硬性規定,多一些靈活措施,更多地聽取農民群眾的意見,努力踐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思想。只有尊重群眾意愿,項目建設才會更好發揮效益,資金使用才更有效果,從根本上解決項目建、群眾毀、資金浪費的問題。
保證質量是增加有效供給的最基本要求。從微觀角度把握,一是設計上要把質量放在首位,本著寧可少些也要好些的原則設計質量標準,決不可因陋就簡、將就湊合。二是強化招投標、政府采購工作,同時發揮好工程監理作用,確保施工期關鍵環節和隱蔽工程的旁站施工,千方百計杜絕設備供應商和工程承包商的偷工減料、以次充好行為。三是搞好工程管護,健全管護機制,確保效益發揮。
從宏觀角度把握,一要確保各項工程措施的綜合配套,不留“死角”、不留“短板”,保證項目效益的最大發揮;二要因地制宜,畝投資標準不能“一刀切”,要不留缺口、不降標準,確保質量。要切實牢牢抓好質量生命線,真正把農業綜合開發工程建成樣板工程,群眾滿意的工程,確保項目持久發揮效益。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減法,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一種是加法,即增加有效供給,保持經濟穩步增長。做好“加法”的秘訣,就是改革創新。農業綜合開發要把扶持重點放在激發企業創新上,要從三個方面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