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推動高質量發展要有歷史耐心,不要急于求成。鄉村振興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其本身不能一蹴而就。審視鄉村振興的樣板,幾乎都是歷史的延續與傳承。推動鄉村振興應該保持足夠的歷史耐心,既不能頭腦發熱、按捺不住,也不能做木頭人、無所作為,應堅守“三條底線”,系統設計、協同推進,步步為營,久久為功。
一要堅守生態文明底線。新的生態文明理念,其價值取向在于保護環境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的發展架構是浙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進浙江綠色發展的具體體現。
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堅持全域生態引領,守住生態文明底線,從廣大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需要出發,從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問題入手,從解決突出環境問題著力,走保護發展并重、“三生融合”并行的路子,用生態的方法把“綠水青山”資源轉化為“金山銀山”資源,結合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推進城鄉環境凈化、綠化、美化,再現鄉村的田園韻味、鄉愁醇味,體現城鄉融合的現代美、建筑群體的協調美,進而推動城鄉產業融合、景觀融合、生態融合的包容發展和共享發展。
二要堅守農耕文明底線。鄉村振興無論怎么“振”,其初心是要把鄉村“振”得更有“鄉味兒”。中國的鄉村承載了歷史文化傳承的職能,天人合一、和諧相處農耕文明是中華文明的的根脈所在,是現代生態文明的重要基石。成功案例表明,推進鄉村振興,必須主題鮮明、規模適度,不能只見新樓,不見新區;不能只講速度、不講精致;不能只重現代,不重實際,片面拆舊建新,片面追求都市化、水泥化。
要挖掘并立足地域文化,因村制宜,放大特色,使鄉村元素和現代文明完美融合、交相輝映,成為展現和傳承優秀鄉村文化的重要場景和鄉村讓城市更向往的本源。比如荻浦村的“孝”文化,外桐塢的藝術主題村、蘇州西巷的青蛙主題生態村等,展現的是鄉村的底蘊與內在,激活的是鄉村文化的自覺與自信,這是振興的不竭動力與持續活力。
三要堅守社會治理底線。推動鄉村振興建設固然重要,但治理比建設更重要。政府、市場、民眾之間的良性互動,是浙江治理體系的重要特色。這種治理格局在浙江的鄉村治理中也得到了體現,展現出了“法治-德治-自治”的協同圖景。浙江在推進鄉村振興中,干什么、誰來干、怎么干、干成什么樣,路線圖十分清晰。
像圍繞“兩美浙江”開展的規劃布局、業務指導、財政支持等,為鄉村發展提供了理念和方向上的引導;“三改一拆”“四邊三化”等政府主導的生態治理、環境治理、基礎設施建設等,為鄉村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環境;“最多跑一次”的服務強音與”多證合一”的改革首創,為鄉村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類似黨員帶團員帶社員的“三養三清”(季節變化要養護、天災人毀要養護、缺水缺肥要養護,蟲害病害要清除、雜草雜物要清理、枯枝廢枝要清理)綠化養護崗等村級自治舉措,使得鄉村社區的政治優勢和社會優勢得到了展現,鄉村集體的一致性行動得以實現。
從鄉村的組織架構和區域特性看,完善的鄉村治理體系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突出群眾主體,真正把群眾參與貫穿鄉村振興全過程,多一些宣傳引導、少一些大包大攬,多一些制度安排、少一些行政命令,既守住“三治”各自邊界,以自治消化矛盾,以德治春風化雨,以法治定紛止爭,又注重“三治”的協同融合在鄉村治理與振興中的嵌入和應用,建立行動共同體,實現共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