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慶文廟大成殿,面闊5間,進深5間,面闊:進深≈1:1,為宋元常見的方形平面。大殿為重檐歇山頂,是廣東現存最古老的文廟建筑。
大殿歷經宋代重建、元明清重修,保留了各個時代重建的信息。尤為珍貴的是,大殿下檐的七鋪作單杪三下昂斗拱,為北宋遺構,是廣東僅存的三組北宋七鋪作斗拱之一。
大成殿斗拱多達十一種,其中下檐與上檐分別為宋、元兩種不同風格。詳情推薦看華南理工大學吳慶洲教授的《粵西宋元木構之瑰寶_德慶學宮大成殿(一)》一文,有詳述。
1.下檐斗拱
下檐斗拱為北宋遺構,七鋪作單杪三下昂,其中最下的昂為插昂(第2跳),其余兩昂皆為真昂,斗拱用材相當于營造法式的七等材。
材的高厚比為2:1,具有長江以南木構的特色。明間補間兩鋪作,次間、梢間各一鋪作,與《營造法式》規定亦相符。
「除了昂頭是地方特色外,轉角鋪作中45度角的拱頭、昂頭上又分出左右兩縫昂頭也是廣東特色。翼角的平行椽也是廣東的一大特色,國內除廣東外,只有四川還有大面積流傳。」by@有一種落后叫先進
昂嘴與地面幾乎垂直是粵西古建筑一大特色——吳慶洲教授在論文中提到,北宋梅庵大殿、明代高要學宮以及清代德慶龍母廟大殿都有這個共同特征,推測這可能是粵西古建筑的特色之一。
里跳。第三、四條昂尾皆長達二椽,也是國內唐宋古建筑中的罕見實例。
最上一跳不施令栱,直接在最上一跳承栱檐枋,類似的做法可見于廣州光孝寺大殿、泉州開元寺鎮國塔、敦煌北宋初窟檐等。
山面兩側各兩鋪作承托大丁栿的斗拱,是外檐鋪作中的異類,看上去應是元明時期,重修大殿的產物。
2.上檐斗拱
上檐斗拱為六鋪作單杪雙下昂(柱頭、補間),下昂為象鼻式假昂,與下檐斗拱大異,吳慶洲教授論文中認為上檐斗拱為元代遺構。
「上檐的象鼻假昂,從形態上看我認為是元代以后的構件,清代比較常見,但也不是廣東特色。承托平棋的斜拱,看似復雜,實則用材細小,也應該是元代以后的構件。這一點是我個人的懷疑和推測。」by@有一種落后叫先進
3.平棋斗拱
大殿還有“四柱不頂”的說法,指的是平棋下的四根金柱不直接承托檁條,平棋上用蜀柱和穿斗草架來承托檁條。這其實是廳堂型構架中局部采用殿堂型做法。
三、月梁式
大殿前檐闌額、第一進連接下檐柱和上檐柱的穿插梁、乳栿皆為月梁式。
四、元代的氣息
看到大殿東側南面的大丁栿時,馬上想起在《中國建筑史》見過的洪洞廣勝寺前殿的昂和梁,這是一種元代建筑所特有的、不加規整的修飾、帶有粗獷氣質的風格。
五、青石獅子
德慶文廟大成門外的青石獅子,是那次粵西訪古之旅的一大意外驚喜。
據說這對石獅雕刻于宋代,位于東側的蹲獅(公獅)有唐代石獅遺風,而西側的立獅(母獅)則帶有些許南朝石獅之遺風,為廣東少見的珍貴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