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產是我國立國根本,也是中國古代禮樂文明的根據。在古代,春耕之前有天子藉田,并且進行祈年豐收的禮俗,在《詩經》當中,就有不少祈年樂歌,細致描寫了農耕之事,展示出清新的、質樸的春日田野耕作的生產生活,以及典章規定和祭祀行事禮俗的情況。
“倬彼甫田,歲取十千。我取其陳,食我農人。自古幼年,今適南畝,或耘或耔。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土。
以我齊明,與我犧羊,以社以方。我田既臧,農夫之慶,琴瑟擊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穀我士女。
曾孫來止,以其婦子。饁彼南畝,田畯至喜。攘其左右,嘗其旨否,禾易長畝,終善且有,曾孫不怒,農夫克敏。
曾孫之稼,如茨如梁。曾孫之庾,如坁如京。乃求千斯倉,乃求萬斯箱。黍稷稻粱,農夫之慶。報以介福,萬壽無疆!”——《甫田》
這首在祈年之祭時所頌唱的樂歌,從暮春之際春耕的準備,到展望豐收的祈禱:在大片的公田中,農夫們除草培土,種植莊稼,田官正在進行春耕祭祀,濁酒玄酒,獻祭牛羊,琴瑟擊鼓,祭神方,迎神農,求甘雨,周王率領王子后妃諸臣親自過問春耕狀況,見田間谷物生長茂盛,已經能預期到秋收的喜悅。
“大田多稼,既種既成。既備乃事,以我覃耜。俶載南畝。播厥百谷,既庭且碩。曾孫是若。”——《大田》
這也是一首祈年之歌,在此只截取與春耕有關的內容:公田里要種的莊稼有很多,農夫們既要選好種子,也要修好農具,辦妥所有的準備后,就可以扛起銳利的犁頭去向陽地里干活。人們播種各種各樣的谷物,努力將莊稼種植得挺直又肥碩,能夠看到這樣的情景,周王也就順心快活了。
“嗟嗟臣工,敬爾在公。王釐爾成,來咨來茹。嗟嗟保介,維莫之春,以有何求?如何新畬?於皇來牟,將受厥明。明昭上帝,迄用康年。命我眾人,庤乃錢镈,奄觀铚艾。”——《臣工》
從古至今,農業都是社會生活的大事。這是一首周成王在暮春到耤田觀麥,舉行耨禮時樂工所唱之歌,前四句是周王告誡臣工要恭行職責,后四句是叮嚀農夫們備好鐵鏟鋤頭等農具,通查收割工具,細心經營新舊土地。
“載芟載柞,其耕澤澤。千耦其耘,徂隰徂畛。侯主侯伯,侯亞侯旅,侯疆侯以。有嗿其饁,思媚其婦,有依其士。有略其耜,俶載南畝。播厥百谷,實函斯活。”——《載芟》
春日天子藉田,君王伯爵,亞大夫旅大夫士大夫,都在一起整理地界田埂。他們除掉葉草,拔去樹根,土地松軟,人生鼎沸,耕地里發出霍霍的響聲,黑壓壓的一片人并肩耕耘。午休吃飯時,嬌美的農婦給丈夫送飯、親昵慰問。飯畢,青年壯漢用鋒利的犁頭,在向陽地里耕田,各類蘊蓄著飽滿生機的谷種都被撒播到泥土中,端是一副細膩逼真的春耕之圖。
“畟畟良耜,俶載南畝。播厥百谷,實函斯活。或來瞻女,載筐及筥,其饟伊黍。其笠伊糾,其镈斯趙,以薅荼蓼。”——《良耜》
這首詩原是寫秋收報答社稷神,本文僅截取了詩歌首部關于春季播種祭祀儀式中的情景:人們向陽地里耕田,犁頭鋒利入土,各類谷種撒入土地。農婦用圓筐方筐裝上黃米黍飯,提到田里給年青壯漢送飯。飯后他們又帶上編織的草帽,拿起鋤頭就鋤草揮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