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經濟”可與民宿、鄉村旅居結合,不失為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又一妙棋。交通順暢了,莫說區域中心城鎮,對于山東濰坊壽光鄉村來講,濟南、北京、天津、青島行程也不遠,皆可納入市場范圍。城里人隔三差五下鄉,攜妻帶子,呼朋喚友,換個環境,度度周末,三分菜畦,圍爐煮茶,聊解鄉愁。還可以親子嬉戲、勞動教育、農業研學,等等。回程莫忘滿載后備箱。
當庭院經濟遇上休閑農業,不僅有利于鄉村旅游,也許還會成為鄉村振興的一條重要路徑。
01、庭院經濟在山東由來已久
庭院經濟在山東地區歷史久遠、濃重。據說,遠古時代山東地區就確立了堂室、欄廄、宅院為結構的家庭居住模式。農夫“早出暮入,強乎耕稼樹藝”,婦女“夙興夜寐,強乎紡績織”,是齊魯人民千百年來的優良傳統。
庭院經濟始于齊魯立國,姜尚、管子、晏子、墨子、孟子的富國思想中都有發展庭院經濟的主張,反映著鮮明的庭院創收的富民意識。
管子認為,“養桑麻,育六畜,則民富”,“六畜育于家,瓜瓠葷菜具備,國之富也”,“一樹一獲者,谷也;一樹十獲者,木也”。管仲治齊,大力提倡種植瓜瓠百果。吊瓜和葫蘆,幾千年來一直生長在庭院。
墨子從尊重私有財產出發,以勞動者外在的物質功利為價值取向。從“入人園圃,竊其桃李”,“攘人犬豕雞豚”,到“入人欄廄,取人馬牛”。墨子是第一個闡明齊魯人庭院保護意識的思想家。
孟子把庭院經濟納入其“仁政”措施,向梁惠王構畫了一個田宅、農桑、禽畜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小農家庭經濟藍圖:“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西漢司馬遷講,鄒魯“頗有桑麻之業”,“齊魯千畝桑麻”,“與千戶侯等”。
到了魏晉時期,士族瑯邪人王戎,身為朝廷三公,其聚斂財富的方式,一不貪污受賄,二不盤剝吏民,而是以山東庭院經濟的方式經營田園。親執牙籌,晝夜忙碌,勞動致富。同為瑯琊人的北齊顏之推家訓:“稼穡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以蓄,園場之所產,雞豚之善塒,圈之所生”,“能守業者,閉門而為生之具以足”。“筑室村果,生則獲其利,死則遺其澤”。
不唯如此,農業文明民俗,桃李為弟子、槐樹為三公、石榴為多子房,桃子、李子、杏子均以“子”命名。齊魯宅院還有“折柳樊圃”、春生榆莢,三宮槐或守宮槐。其中既富含生命智慧,還有吉祥、祈年、康健多重含義。
02、《齊民要術》如何農文旅融合?
明代宋應星寫出了《天工開物》,前幾年在江西宜春做旅游規劃項目,發現其家鄉宜春溫湯鎮搞了一個立足于手工業非遺的“天工開物園”,盡管不太成功,但起碼有工文旅融合的意識。《天工開物》正確的打開方式,也許把項目散落在溫湯古鎮到明月山景觀道兩邊村落里更為妥當。這樣的話,非遺項目既可以強化溫湯-明月山的地域文化內涵,又可以豐富文旅融合產品體驗,最關鍵的是借流和駐留,利于互補和聯動。
由此再談賈思勰編著的《齊民要術》。賈氏,北魏青州人也,《齊民要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綜合性農書,古代五大農書之首,被譽為“中國古代農業百科全書”,蓋述農、林、牧、漁、副等部門的生產技術知識,系統地總結了六世紀以前黃河中下游地區勞動人民農牧業生產經驗、食品的加工與貯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詳細介紹了季節、氣候、和不同土壤與不同農作物的關系。堪為庭院經濟的總結和指導性著作。
《齊民要術》涉及飲食烹任的內容占二十五篇,包括造曲、釀酒、制鹽、做醬、造醋、做豆豉、做齏、做魚、做脯臘、做乳酪、做菜肴和點心。菜肴的烹任方法多達二十多種,有醬、腌、糟、醉、蒸、煮、煎、炸、炙、燴、熘等。特別是“炒”。其面點發酵法、曹操所獻的“九醞酒法”、面食“水引”制法等早有記載。
還有精耕細作的園藝技術,林土的壓條、嫁接等繁育技術,家禽的飼養管理、良種選育、外形鑒定,農副產品的加工和微生物利用技術等。這些經驗和技術,既有利于古代庭院經濟的發展,也有利于今人對庭院經濟的體驗。
03、濰坊的壽光蔬菜與“后備箱”
前人有《齊民要術》理論著作,今有京城“菜籃子”壽光蔬菜“。山東的庭院文化資源和物質資源不可謂不豐矣。
而今交通已變,不僅是山東本地城市人,即便是包括北京在內的華北人開車或坐高鐵過去,都很容易。據此而論,濰坊壽光就蔬菜來說,做北京的鄉下“庭院”沒什么不好。
從壽光到京津,從菜籃子到后備箱,再到預制菜和中央廚房,濰坊人可做的事情很多。假以時日,以《齊民要術》開篇,以民宿經濟結尾,做好農文旅、商養學之融合,諸如:綠色蔬菜、有機養生、地理標志產品與非遺、農業研學、勞動教育,等等,山東的濰坊能否做京津濟青等大中城市的“鄉村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