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田制是我國西周時期一種土地制度,主要是以井字為中心,把全國土地分為公田、私田兩種。
公田主要用于軍事、戰爭和國家祭祀等,私田主要用于農耕。井田制是一種原始公社的土地制度,在奴隸社會時期已經開始實行了,到了封建社會時期,這種土地制度才逐漸被廢除。
西周時期的井田制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制度,它的產生和發展,對后世勞動人民影響都非常大。我們在講井田制的時候,主要還是講西周時期的井田制。
西周時期的井田制,實際上就是西周實行的土地國有制,即公田、私田都是國家授予自己的“公田”和“私田”。
1
井田制是起源于殷商時期,大約產生于公元前11世紀,到了西周時期已經得到了推廣和完善。
關于井田制的起源,目前有很多種說法,其中一種說法是說在西周之前,就已經存在了井田制,這種說法沒有可靠的歷史根據。還有一種說法是說在商周時期就已經有了井田制的雛形,這種說法比較可靠。
《禮記》中記載:“古者公田之法,天子七百,諸侯三百,大夫五十。公田之法,六家皆私百畝,其余四家各私于五畝。皆有公田,公事畢后各有歸其家。”
從這段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井田制和現在的土地制度是非常相似的。也就是說當時的井田制也是一種以井口為中心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也就是說這種制度實際上就是現在所說的分封制、宗法制和井田制三種制度的結合。
2
在西周時期,這種土地制度已經發展得非常成熟了,主要就是把土地分為公田和私田,根據《詩經·大雅》中的記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也就是說,國家把土地分成了公田和私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土地,可以耕種自己的田地,并且還要繳納一定的賦稅。除了人口之外,奴隸也是沒有土地的。另外在西周時期,諸侯國之間也是要進行戰爭的,只有打仗才會有軍費。
在周天子看來,天下都是自己的土地和人民,因此他要保證國家能夠一直穩定發展下去。
在西周時期的井田制中,周天子把全國的土地分為三塊:第一塊就是“公田”;第二塊是“私田”;第三塊就是“自田宅”。其中“公田”又分為公田和公助兩部分。
3
西周時期的井田制,是一種比較典型的封建土地國有制,這種土地制度和奴隸社會時期的井田制有很大的區別,西周時期的井田制,是將“井”字作為土地的中心,把全國土地分為兩部分,“井”字中間是一塊公田,周圍是一塊私田。
西周時期的井田制,規定“井”字中的“井”字是中間大兩頭小的形狀,而且全國土地按照面積分為三份,這三份中屬于國王所有的那一份叫做“王田”。
另外一份被稱為“私田”,這種私田都是由農民耕種的。
此外,國家還規定了五種不同種類的土地作為農民的主要生活來源。國家對土地有完全占有權,農民在耕作過程中只能使用自己家里面的工具和糧食。所以說這種制度是帶有很明顯等級色彩的井田制。
4
春秋時期的井田制,它的變化就是私田增加了,而公田減少了。從周惠王開始,由于王室的衰微,諸侯國不斷強大,逐漸吞并了一些小國,使土地兼并的現象更加嚴重了。
周惠王死后,周幽王繼位后,由于寵信褒姒和犬戎等外族人,而使國家被破壞的更嚴重了。為挽救這種局面,周幽王采取了一些措施。
他先是把國家的土地分給自己的親人,又讓諸侯國在自己的土地上種上了莊稼。這就是所謂“分封制”。
“分封制”使周天子的勢力越來越小。為了加強統治,周幽王還設立了“三監”來監視諸侯國。這也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
在諸侯國中又分成幾個國家來統治他們。這樣諸侯國之間就形成了三個國家:東有齊國;南有楚國;西有秦國。
由于三個國家是由一個君主來治理的,所以被稱為“三晉”、“楚”和“秦”。這三個國家為了爭奪對諸侯國的統治權,不斷進行兼并戰爭。
5
我國從夏商周開始就有了土地公有制,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為了加強對諸侯國的統治,在全國范圍內實行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思想。實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思想以后,國家開始把土地分給大家耕種。
這一制度在春秋戰國時期也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革。因為戰國時期戰爭頻繁,各諸侯國為發展軍事力量,積極實行軍功爵制度,實行“田疇”制。
所謂的“田疇”制就是指把土地分為“公田”和“私田”兩種,規定農民只能耕種國家分配給他們的那一部分土地。
這一制度的確立,極大地刺激了農民耕種土地的積極性,所以說戰國時期的井田制消亡得很快。
到了戰國時期,為了兼并戰爭的需要和富國強兵的目的,各國又開始實行“郡縣制”和“連坐法”。同時各諸侯國之間也開始進行戰爭,所以說當時各國都開始實行兼并戰爭。
6
西周時期的井田制對后世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它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重要基礎,在井田制下,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解決了人們的溫飽問題,而且促進了社會的發展。
在井田制下,人們是在一個集體中生活的,大家都有一種歸屬感和安全感。這種集體主義精神正是社會穩定發展所需要的。
井田制在我國歷史上持續了約300多年,雖然后來被各種制度所取代了,但在農業生產技術方面還是有很大作用的。
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鐵器牛耕、大型水利建設、水利工程等都是在井田制下發展起來的。
井田制還促進了奴隸主貴族和奴隸之間關系的變化,以及國家和人民關系的變化。
比如西周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的戰爭,主要是為了爭奪土地和人口,而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是為了爭奪人才和地盤而戰。所以說井田制是我國古代農業生產技術發展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制度。
7
井田制是我國奴隸社會的土地制度,也是奴隸社會的基本經濟制度。周武王滅商以后,就把井田制作為一種國家土地制度固定下來,并沿用到了西周滅亡。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為了擴大農業生產,實行了一些改革措施,使井田制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從而使得井田制逐步被廢除。
西周時期的井田制,是一種非常先進的制度,它是為了適應當時生產力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的。
它雖然已經在奴隸社會時期存在了,但是卻一直被沿用到了封建社會。后來經過歷代王朝不斷地完善、改革、發展,最終使井田制變成了中國古代農業生產的主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