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從事任何生產都離不開工具,農具在農業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古人的智慧耕種,一起探討一下耕種與農具的發展史。
大家知道嗎,我國最早出現的耕具是耒耜(lěisì)。
在當時所用的工具中占主導地位的材質是青銅。而使用鐵農具和畜力耕作是從春秋時期才開始的。到了戰國至魏晉時期,鐵犁牛耕才從黃河、長江流域向全國范圍推廣。在漢代時期鐵犁有了更新,裝上了犁壁。
到了唐代,套索駕轅的曲轅犁代替了兩牛抬杠的直轅犁。在宋代時期則出現了軟套和掛鉤,并有多種不同形式的犁,更適用于旱地或水田里耕作、播種、灌溉,而且采收和加工的各種農具也漸漸的配套齊全。
耒耜是我國古代神農發明的農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頭,用以松土,可看作犁的前身,用于農業生產中的翻整土地、播種莊稼。耒是耒耜的柄,耜是耒耜下端的起土部分。耒耜的發明開創了中國的農耕文化。
炎帝造耒
傳說,炎帝和大家一起圍豬,來到一片林地。林地里,兇猛的野豬正在拱土,長長的嘴巴伸進泥土,一撅一撅地把土供起,一路供過,留下一片被翻過的松土。
野豬拱土的情形,給炎帝留下很深的印象,想著能不能做成一件工具,依照這個方法翻松土地呢?經過反復琢磨,炎帝用尖木棒下部橫著綁上一段短木,先將尖木棒插在地上。再用腳踩在橫木上加力,讓木尖插入泥土,然后將木柄往身邊板,尖木隨之將土塊撬起。這樣連續操作,便耕翻出一片松土。
這一改進,不僅深翻了土地,改善了地力,而且將種植方式由穴播變為條播,使谷物產量大大增加。這種加上橫木的工具,史籍上稱之為“耒”。在翻土過程中,炎帝發現彎曲的耒柄,比直直的耒柄用起來更省力,于是他將“耒”的木柄用火烤彎,成為曲柄,使勞動強度大大的減輕了。
耕播開始
有了耒耜,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耕”和耕播農業。炎帝部落開始大面積耕播粟谷,并將一些野生植物馴化為農作物,如稷、小麥、大麥、稻、麻等。后人將這些作物統稱為“五谷”或“百谷”,并留下許多“神農創五谷”的美好傳說。
其實,生產工具的發明和改進以及野生動植物的馴化是人類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漸實現的。后人把這些成果歸于炎帝,表現了人們對他的尊崇和對先祖的懷念。
推廣使用
在春秋戰國時,鐵犁牛耕是我國古代農業的最主要生產方式,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和井田制的解體。通過廣泛的推廣和試用使得農業迅速的發展,在黃河流域乃至甘肅、新疆地區,鐵犁牛耕已普遍使用。
關于這一情況不僅在文獻中有記載,在一些敦煌、榆林石窟的壁畫“牛耕圖”中,都有反映。據文獻和考古資料證明,這時的邊疆地區也在推廣使用鐵犁牛耕。
先進的步犁
曲轅犁是唐代中國勞動人民發明的耕犁。其轅曲,因以名,區別于直轅犁。因其首先在蘇州等地推廣應用,又稱為江東犁。以前笨重的長直轅犁,回轉困難,耕地費力,江南地區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改進了前人的發明,創造出了曲轅犁。
曲轅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幾處改進。先將直轅、長轅改為曲轅、短轅,并在轅頭安裝可以自由轉動的犁盤,這樣不僅使犁架變小變輕,而且便于調頭和轉彎,操作靈活,節省人力和牲畜。
(唐)陸龜蒙《耒耜經》中詳細記載了江東(今江南)所用曲轅犁的結構和使用功效,這是古代步犁中最先進的類型。
趙柔賣犁
趙柔,字元順,北魏人,年輕時就以德行才學聞名河西,他為人寬厚仁愛,很有信用。歷任著作郎、河內太守。趙柔曾經在路上撿到別人掉的一貫金珠,價值數百縑,趙柔立即叫回失主,把金珠還給了他。
后來,有人贈送給趙柔數百枚鏵(指的是犁,翻土的農具),趙柔于是同兒子善明去集市上賣。有人要買趙柔的犁,趙柔要價二十匹絹。另一人見他要價太低,于是出三十匹絹來買,可善明不打算賣給后來的這個商人。
因為趙柔說:“與人交易,一言便定,豈可以利動心?”隨即便以二十匹絹賣給了原來那個人,當地的人聽說此事后,都對趙柔感到非常的佩服。
生產進步
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的一個重要因素,一定類型的生產工具標志著一定發展水平的生產力。
農具的改進以及廣泛采用,對唐朝農業生產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鐵器的應用是我國農業技術上劃時代的重大變革;牛耕的應用也是農業動力的一次革命。
兩者的結合形成了先進的社會生產力,把人從勞動中解放出來,使土地利用率和農作物產量顯著提高。
我國古代的農具從舊石器時代過渡到新石器時代,從簡單的石制農具發展到金屬農具,從單一的工具發展成為系統化,體系化的農業裝備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時期。
在封建王朝的重農抑商的政策下,農業在我國古代是絕對的經濟支柱。農具的發展體現了古代社會的發展也包含著古人的智慧。從無到有,從簡到繁,古代勞動人民的創造力令人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