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太極城”之稱的河北省邯鄲市廣府城,憑借著一張太極文化的名片,閃溢著傳奇色彩,吸引了天下眾人。廣府城內武禹襄故居正是太極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武禹襄故居是武式太極拳祖師爺武禹襄生前居住的地方,是一座有著典型晚清建筑風格的大院落。如今,它作為廣府城風景區的一處景點,每天向世人展示著自己的獨特風采,并向人們講述著武式太極的歷史淵源,引導著人們去深切體悟太極文化的博大精深。
武禹襄故居前院
早晨,當古城的鐘聲在東門響起的時候,廣府城東迎春街便會很快被日出喚醒。武禹襄故居就坐落在這條一直在發展變化的古街道上。這是一座有著典型晚清建筑風格的大院落。成為景點后,它以古老的姿態向世人講述著武式太極的深厚淵源,吸引更多的人用心去感悟太極文化。
在一個陽光普照的日子里,我在一位武式太極拳傳人的陪同下,再次來到武禹襄故居游覽。參觀中,伴隨著傳人的講解,我對武禹襄其人其事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對武式太極拳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武禹襄故居始建于晚清時期,占地面積90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6000平方米,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故居原有房屋75間,分東、中、西三條南北軸線排列。遺憾的是,隨著歲月的侵蝕,東、西側軸線上的建筑幾乎全被毀(唯西側軸線區域內存一處私塾),好在中軸線上的建筑依然保存完好。中軸線區域現存三進院落,房屋40間。1948年至1958年,此處曾被作為永年縣委機關。1991年,武禹襄故居被重修對外開放。
故居大門朝東開放。穿過大門進入大院后,首先看到的是三間敞房,里面安放著一藍一紅兩頂轎子。這正是轎房——武家人出入家門的“轎碼頭”,也是轎夫們平時休息的地方。古時候,坐轎代表了一個人的身份地位。男人流行坐藍轎,女人則流行坐紅轎。武家轎房里一藍一紅的轎子正是彼時武家地位顯赫的見證。
順著轎房往西走,穿過儀門,就進到了第一進正院。儀門兩側是兩間耳房,東、西兩邊各有三間配房,也叫廂房,是供客人臨時休息的地方。正面的上房是客廳,也叫過廳,是武禹襄會客之處。當然,如果是普通客人,武禹襄就在這個客廳會見;如是貴客,將邀入內宅會見。客廳和內宅之間只隔著一扇屏風。屏風上面畫有梅、蘭、竹、菊,古典而雅致。平時家人都是由屏風兩側出入,只有家里來了貴客或輩分較高的內親時才會打開屏風,邀其由此進入內宅。屏風是當時封建社會等級制度的重要見證。
武式太極拳操練場
穿過客廳,便進到了內宅。內宅東、西兩邊各有三間廂房,中間是五間過廳。院內有兩棵石榴樹,是當年武禹襄老先生親手栽種的。石榴樹至今依然枝繁葉茂。據說每到金秋時節,樹上便果實累累,壓彎枝頭。石榴多籽,常被賦予“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武禹襄栽植此石榴樹時正值壯年,可見此樹寄托了他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望。更值一提的是,兩棵石榴樹按照左酸右甜的順序栽植在院內,正象征了太極的陰陽兩極。或許,這是太極宗師希望給后人留下某種啟示吧。
穿過內宅進入后院,便是當年武禹襄生活起居之處。后院東、西廂房各有三間,主房五間,設明柱、走廊、重檐。按照左上右下的排序標準,東廂房為禹襄之子武用懌居室,西廂房為禹襄之孫武延緒居室。院內植有兩棵櫻花樹,是日本友人及川勛子女士在1991年參加首屆中國永年國際太極拳聯誼會時,不遠萬里從日本帶來贈送給武家的,表達了日本友人對太極拳的熱愛和對一代太極宗師的敬仰之情。
武禹襄居室是這一景點的核心部分,包括了正廳、東客房和西客房。進入正廳,可見武禹襄祖師爺的半身畫像居中掛置,頭頂懸掛著一副由鄧小平所題寫的“太極拳好”四字牌匾,顯得格外醒目。廳內兩側墻壁上分別懸掛著武式太極拳大師武禹襄、李亦等人的生平簡介。東客房是武禹襄祖師爺的書房,是先師讀書、研究創作太極理論的地方。透過雕塑我們看到,精神矍鑠的武禹襄先師正和他的外甥、武式太極拳第二代傳人李亦在一起切磋拳藝。武禹襄先師的一些經典理論都是在這里與李亦共同探討和創作出來的。西客房是武禹襄先師平日喝茶和休息的地方,滿室都是太極文化氣息。
其實要真正認識武禹襄以及武式太極拳精神,首先應讀懂的是居室內的那副對聯:“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這是后人對武禹襄先生的評價,也是其一生最為真實的寫照。
武禹襄故居后院
武禹襄的兩個哥哥均為晚清進士,長年在外地居官,身為第三子的他則留守在老家。其實,武禹襄當年也曾中過舉人,憑能力完全可以在仕途上走得更遠。但因他從小與母親單獨相處的時間較長,更能理解母親的辛勞,所以在兩個哥哥均不能在母親膝下盡孝的情況下,他主動承擔起供奉母親的責任。深知“忠孝兩難全”,他毅然決定放棄仕途,一生只在自家私塾中當教書先生,以留守在家中侍奉著母親。
除此之外,頗愛武術的武禹襄還常常在家習武健身并潛心研究文武之道,好友楊露禪也跟他志趣相投。后來,他還專門資助楊露禪去陳家溝拜師學藝。楊露禪學成歸來后,向他完整展示了一套太極拳法。他非常欣賞這套拳法,便跟著楊露禪學習起來。后來,他又到河南溫縣走訪交流武學。回到廣府城后,他依靠深厚的文化功底,經過一番潛心研究后終于自成一家,創立了武式太極拳。武式太極將拳術與文化融合到一起,講究澡身浴德、修心養性,從而形成中、正、安、舒的特色風格。歷經幾百年推廣,武式太極拳在老百姓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很多人認為,在悟得精髓后,武禹襄應該將這套自成一家的武式太極拳傳給眾多武氏子孫了吧?可答案卻出人意料——因孩子們對拳術不感興趣,武禹襄并未能將武式太極拳這一瑰寶傳給武氏子孫。不過武禹襄沒有放棄,而是將其傳給了自己的外甥,也就是后來成為武式太極拳第二代傳人的李亦。武禹襄所邁出的這一步很關鍵,至少在拳術界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他不僅打破了封建社會家傳技藝“傳內不傳外”的門規,更為日后太極拳發揚光大和造福于民開辟出了新的道路。
不過,后來李亦專注于精心鉆研拳術,并未進行大范圍推廣,僅將拳術傳給了少數的幾個人。所以,在武式太極拳傳至李亦這代后,并沒有走出當時的永年縣(今永年區)。直到傳到第三代時,傳人郝為真通過三走順德府,方使武式太極拳推廣開來,并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和喜愛。后來,武式太極拳又借助國際太極拳聯誼會的春風一展風采,被眾多海內外人士所接受。
走出故居中軸線的區域,腳步繼續踏入西軸線區域。這里就是現在武式太極學院所在地,新舊相融,別有天地。它主要包括了武家私塾和院內廣場。武家私塾是一幢坐北朝南、面闊三間、前部出檐的房屋,武家子孫大都從學于此,楊露禪次子楊班侯也曾在此讀書。武家私塾于2006年起被作為武式太極學院的辦公地點。院內廣場不大,正好被作為學院教人練拳的主要場所。廣場周邊安放著武式太極拳傳人的塑像,以示后人。可見,武式太極拳在這里得到了較好的傳承。更令人欣慰的是,武式太極拳還于2008年被正式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國字號”的認定,愈加鼓舞了武式太極傳人誓將武式太極拳發揚光大的信心與決心。
縱觀武禹襄故居,原有十畝地的規模,如今僅剩三分之一。但站在這僅剩的三畝空間里,仍能感受到其中的精華之氣,尤其是其所沉淀的文化會帶給人們更多的思考和感悟,彰顯出書香太極的無盡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