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村位于永嘉縣楠溪冮中游,三面環(huán)山,南部有一條溪流,自山中流下,環(huán)繞村落,蜿蜒匯入大楠溪江水系。西南有芙蓉崖,奇峰聳立,狀若含苞待放之芙蓉,因而得名。
芙蓉村全景
芙蓉村始建于唐朝末年,據明弘治丁巳(1497)編《陳氏宗譜》載,公元904年,九世祖陳拱從長溪遷居永嘉,迄今已有一千余年。南宋末年,元兵南下,宋進士、秘書省校勘兼國史院編修陳虞之“率族拒戰(zhàn),困崖三載”,終因彈盡糧絕,陳虞之蒙上戰(zhàn)馬雙眼,率八百壯士跳崖殉國。芙蓉村被元兵洗劫一空后,縱火燒毀。
元至正元年(1341)重建芙蓉村,布局和結構嚴格按照風水堪輿學理論進行規(guī)劃,包括邊界范圍、街巷道路、公共空間、功能分區(qū)和水系等,并充分考慮到耕讀、迎賢、尊仕、拜祖、祭祀、防敵、防火、調節(jié)氣溫、美化村容等實用功能。
寨墻與寨門
全村建筑根據“七星八斗”意象進行設計,“星”是指高出地面10厘米,由花樣卵石拼砌的方形平臺,2-3平方米見方,多數在道路的交會點上,既是道路拐彎的標志,又是巷戰(zhàn)的指揮聯(lián)絡點。其功能在于交通和防御外敵,以達“利為戰(zhàn)”之目的。
“斗”是指四水瀠洄的矩形水池。“八斗”呈八卦狀散布于村內水渠的交會點上,村民沿寨墻、道路、民居挖了許多水渠涵洞,以溝通各斗。水渠在經過路道下面時呈鐵鎖內部構造圖樣走向,意在鎖住風水,也為防止淤塞。
街道連接的是“星”,水渠連接的是“斗”。道路、水渠都是結合散布的“星”“斗”形成系統(tǒng),既突出“以水克火”與“利于戰(zhàn)”,又寓意魁星點斗,以期人才輩出,子孫發(fā)跡,光宗耀祖。
芙蓉村總占地面積約14.3公頃,縱橫約400米。四周寨墻用大塊蠻石壘砌,高約2米,總長度約1800米,原共設七道寨門,形制各不相同。東門為芙蓉村正門,形制比較莊重,稱作“車門”或“溪門”,建于明初,臺基斷砌造,三開間二層樓閣式建筑。在寨墻以內,街巷方正整齊,成直角相交,大多數是丁字路口。
長塘街是芙蓉村唯一的中央主街,陳氏大宗、芙蓉書院、芙蓉亭等重要建筑分列兩側。與主街垂直的是次街,次街之間由更小的巷子連接,迂回曲折,變化無窮。溝渠沿街巷一側構成村內水網,流達住宅的后門或側門,最終歸入“斗”中(村內八個池塘)。公共活動廣場則緊挨水池,形成臨水廣場。
明倫堂
如芙蓉池和池中的芙蓉亭是村中最重要的聚會場所,它不僅是芙蓉村的中心,也是街道和水渠的中心。遠山、村舍、亭橋、池水、荷花,恬靜而宜人的村落與山水環(huán)境融為一體,構成了一幅頗具耕讀田園風光與山村野趣的圖畫。
芙蓉村保留了大量明凊建筑,造型樸素,類型豐富,有民居、宗祠、書院、路亭、廟觀、寨門、寨墻等。建筑形式簡樸,民宅平面有一字形、“H”形、口字形、日字形等多種形式,正屋明間為堂屋,開間較大,次間為住房,開間較小,木構架前廊式,廊寬在兩米以上,可供休息、勞作、待客、宴席等,邊屋為廊宅,也有明次間之分,前廊與正屋前廊相迎,形成“冂”形廊,拐角處減柱構造,設一垂花柱。
陳氏宗祠戲臺
屋面中間高,兩邊低,主次分明,多為二層閣樓,形成重檐式樣。屋面搭接自如,東西南北四個面皆能見到屋面,山尖下也有屋面伸岀,形似歇山。屋脊呈弧線狀,兩端微微上彎,屋面平緩,出檐深遠,造型舒展。
建筑上部灰黑色蝴蝶小瓦,中部褐色木梁柱與門扇,下部是天然石塊砌筑的臺基,背靠巖石裸露的青山,在綠樹的襯托下顯得端莊秀麗,色調高雅,古樸自然。
民居內景
芙蓉村的民俗活動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蘊,有明確的主題與一套嚴格的規(guī)劃程序和儀式要求,如舞魚燈、紅白喜事等。芙蓉古村落還保存著很多種小品建筑,如牌坊、車門、過街門、亭子等,其中以亭子為多,它們有的是紀念性建筑,但絕大多數為最普通的鄉(xiāng)民服務,是公益性建筑,富有濃郁的鄉(xiāng)土人情味,如芙蓉亭、南寨門外的三官亭等。
許多路亭每年從端午到重陽免費供應茶水和解暑藥,柱子上掛著一串串新草鞋,趕路人盡可隨意取用。小小路亭傳遞著鄉(xiāng)村人們之間的互相關愛,也培育與教化了楠溪人仁厚的品格。
芙蓉村是山水文化與建筑文化的高度結合,耕讀文化與宗族文化相互交融的杰出作品,村寨的建筑風貌、楹聯(lián)碑記,甚至村名、街名無不充滿文化氣息,充分體現了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天人合一”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