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湖源、常安等地的貨物運輸,主要靠壺源溪的水運,湖源的小章村和常安的滄洲村,是壺源溪邊主要的水運集鎮。今天,帶大家走進這些古村莊~
滄洲遺韻
滄洲原名滄頭,因壺源溪中泥沙淤積成沙洲,沙洲邊的這個村子,就改名叫滄洲。滄洲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村民姓倪,元代的時候,倪姓先祖遷居這里從而繁衍成村。
在滄洲村邊,曾有一個碼頭,那時經常會停著很多的竹排。舊時,壺源溪的水運主要靠竹排,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壺源溪里還有很多的竹排。
在此前的很多很多年中,很多的木柴會從湖源等地運來,然后在滄洲加工成做肥料用的碳灰,那時,滄洲有好幾個燒碳灰的窯。
而早在清代的時候,草紙就是滄洲村最重要的產業,那時,滄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做草紙。
現在的滄洲村,還保存下來了很多清代和民國時的老房子,不過這幾年,老房子也越來越少了。
靠著碳灰、石灰和草紙生產所積累的財富,那時,滄洲的村民造起了很多的大院,滄洲也成了壺源溪邊一個有名的富村。但這里,也曾多次遭遇戰亂。
壺源溪邊古村落
壺源溪山環水繞,風光秀麗,而這里的文化底蘊也十分深厚,溪邊還有窈口村、小章村、上臧村等多個古村落。
小章村
和滄洲村一樣,湖源鄉的小章村也是壺源溪邊一個重要的水運集鎮,那時,很多貨物就從小章村運上了竹排,然后經壺源溪轉運到了富春江上。
因為水運的優勢,小章村自古繁華,老街上曾經店鋪林立,人來人往。
如今,小章村還保存有二十多幢明清時期的老宅,這些老宅,那時很多還作商鋪之用。小章村還保存有多個建于清代的凹埠,還保存著古老的碾谷坊遺址。
自明清以來,湖源鄉的窈口村都是壺源溪邊的一個大村。窈口村還保存有二十多幢清代和民國時期的古民居,其中的于友堂占地面積1800多平方米,是富陽現存最大的古民居之一。
友于堂氣勢宏大,落地木柱就有224個,有大小房間100多個。抗戰時期,友于堂曾是政府的駐地,金蕭支隊也曾在這里駐扎。
在友于堂邊,曾有一個規模同樣宏大的樹滋堂,但毀于幾十年前的一場大火。樹滋堂的主人姓潘,是經營紙業的商人,最盛的時候,潘家的紙行曾遍布江南各主要城市。在樹滋堂建成不久,潘家又建起了友于堂。
上臧村
依壺源溪而立的湖源鄉上臧村,還保存有三十多幢清代和民國時期的古民居,這些古民居,很多是石屋或泥屋。
舊時,壺源溪里有很多放排的人,那時,上臧村的很多村民就以放排為生,而風里浪里的艱苦生活,很多就是為了造一座小小的石屋。
上臧村在壺源溪邊,這里,也是壺源溪最精華的一段,被很多游客叫作“小九寨”。
樹石村
在常安鎮的樹石村里,曾經也有很多放排的人,除了放排,很多樹石村人還做運輸生意,所以那時的樹石村,不僅有很多小的石屋,也有很多的大宅。
樹石村雖然不大,但還保存下來了二、三十幢清代和民國時期的古民居。
樹石村的壺源溪也十分的秀麗,這些年,越來越多的游客來這里露營。
龍門頭村
太平天國時期,為了逃避戰亂,富陽和外地的很多老百姓逃到了壺源溪邊的大山上,慢慢地就形成了一個個高山村落,常安鎮的龍門頭村就是其中的一個。
龍門頭是景山村的一個自然村,這里還保存有十多幢已有百年歷史的老宅,這些老宅,都是由山上的石材和木材建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