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中的博物館
春節期間的各地博物館、美術館都顯現了與過去不同的景象。一方面是博物館積極營造春節的文化氛圍,策劃了與春節相關的展覽;另一方面,公眾利用假期踴躍走進博物館度過一個不一樣的春節。因此,許多博物館門前排起了長隊,而有的博物館因為觀眾數量激增而采取了限流措施。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博物館今后應更努力。
文化春節與春節文化
文化春節在城里所展現的新氣象,說明了作為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的博物館在這個特殊節日里有了與公眾相連的又一個契機。如何認識這一與年節相關的文化現象,博物館又應該如何面對這一特殊的公眾需求,顯然,博物館應該有更多的針對傳統節日而策劃的專題展覽和公眾服務項目,使公眾更多地了解傳統的年節文化。
年節文化應更豐富
年節文化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春節時期不管城鄉,家家戶戶貼春聯則是一個基本的動作,是具有代表性的鄉規民俗。各地鄉村除了貼春聯之外,包括年畫的式微等年節文化繼續在衰退之中。關鍵是具有創造性又能夠傳承的內容越來越少,如今,鄉村文化能否在農耕文化的傳承方面有所作為,則關系到年節文化內涵的豐富性。
能否挽留不斷的失去
依賴于電視和手機以及互聯網的社會發展,使中國的年節文化越來越趨向同質化,而原本豐富的民間年畫(包括新年畫)、民間玩具等等,則在日漸消亡之中而成為過去的懷想。因此,無數低品質的書畫復制品以及不入流的書畫,涌入到基層民眾的家中,降低了年節中廳堂文化的文化層次和品味,更失去了年畫應有的教育功能。
春聯也應該具有獨特性
印刷也顛覆了書寫。春節前集會上的書寫春聯曾經是一景,會引來無數人的圍觀,由此也以特殊的方式帶動了書法在民間的傳承。不同攤位之間的爭奇斗艷,不僅是像書法展覽那樣成為一種最具有普及性的展示,更重要的是公眾的選擇成為一種無形的評判。而人們的選擇所寄予的希望,也在審美上作出判斷。而印刷的則沒了這些。
年節文化中的創造
春節是一個具有創造性的時令,書畫家往往都有專門的創作,而《歲朝清供》作為一種對應的表達,就是書畫家們對于年節文化的特殊貢獻。因此,對于書畫家來說應該不同于普通的民眾,應該把自己對于美好的理想寄于自己的畫面之中。而那些《憲宗元宵行樂圖》、《乾隆帝元宵行樂圖》以及民間記錄,都是年節文化的重要組成。
春節不能徒存形式
百年之后,后人了解21世紀初期的年節文化,可能只有去翻看春晚的拷貝或者一些影像記錄,實際上并沒有什么特別的內容,春晚大同小異,關于春節的影像記錄也是年復一年。看看明代陸治的《元夜宴集圖》,看看明代文人的元宵雅集,則不難發現差異在文化含量。年節文化中的文化與趣味在降低,年節就徒存形式。